市场上的大米质量稳定。
菜 牛
菜牛供应多数来自东北严格禁止注水牛肉家 禽七成以上家禽来自外省
菜牛供应多数来自东北
2007年全市出栏菜牛4855头,其中4455头在本地销售,400头销往外地;全市菜牛生产以散养为主,尚无50头以上规模的菜牛养殖场。
市六区全年菜牛定点屠宰量为3.94万头。菜牛供应源全部来自外省,其中72%来自东北三省,16%来自江西、12%来自湖南,微量来自贵州。全大市每年约从市外调入14.08万头菜牛。
严格禁止注水牛肉
目前,市六区所有菜牛都实行定点屠宰,经政府审批的定点屠宰场共4家。菜牛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是可能发生注水问题,为此我市实施了严格监管。
菜牛从产地到屠宰场需经过检疫收购、运输、进场检疫检验、屠宰加工、牛肉产品检疫检验等监管环节。派出专职检疫员驻场对菜牛和牛肉产品进行检疫。禁止灌水的、未经检疫的、检疫不合格的、死亡的菜牛进场屠宰,牛肉产品经检疫检验合格后方可盖章,对检疫检验不合格的牛肉按规定处理。
菜牛在规定的宰杀时间内,由屠宰场统一供水、断水,严防菜牛宰杀过程的注水,宰后牛肉必须充分冷却后方可出场。专门派员驻场进行屠宰现场监管,并安装视频监控,依法查处违法屠宰行为。加强对上市牛肉的执法检查,对含水量检测超标的依法予以查处。牛肉经索证验印后方可进市场、超市销售。
家 禽
七成以上家禽来自外省
我市现有1698家年存栏2000羽以上的家禽(主要包括鸡、鸭、鹅)生产单位,全市肉禽产量达2668.1万羽,其中1732.55万羽在本地销售,935.59万羽销往外地(占全市产量的35.1%),主要销往温州、台州、杭州和上海等地。
我市6个城区的家禽市场年销售量约2500万羽。其中本市肉禽蛋批发市场交易量2016万羽,占81%左右。在肉禽蛋批发市场交易的家禽产地中,来自外省的占74.1%,主要来自安徽、江苏;来自本省的占25.9%左右。
本市肉禽蛋批发市场现有批发经营大户8家,占总交易量的61%。各种销售对象的比例是:菜市场60%、机关学校等伙食单位17.5%、餐饮单位17%、其他5.5%。
进场交易的家禽需经检疫
有关部门派出的检疫员负责对进场家禽进行检疫,市场配备专管员对进场家禽进行监管,做好场地清洁、消毒、清理病鸡、死鸡,并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菜市场的家禽销售实施“一统一、两集中”(统一索证索票,集中销售、集中宰杀)的质量安全防控措施,对进场销售的家禽统一索证索票。建立进场销售台帐,对进货时间、商品名称、数量、规格、进货渠道等逐项登记,实现质量安全责任追溯。200个摊位以上的菜市场,专门辟出一块与其他摊位和顾客隔离的玻璃专柜,统一挂放家禽“集中销售、集中宰杀”导购牌。同时,菜市场与经营者签订《禽流感防控责任书》。
蛋 品
市区地产鲜蛋只占两成
据调查,我市6个中心城区2007年消费鲜蛋(鸡蛋、鸭蛋)约2万吨左右。本市肉禽蛋批发市场从外省输入鲜蛋量约占总量的80%左右,外来鲜蛋主要来自山东、辽宁、江苏、黑龙江等地。市六区地产鲜蛋约占市场份额的20%左右。
全大市禽蛋年产量10.45万吨左右,其中市六区年产约2.35万吨。六区鲜蛋批发交易市场只有2家,分别是宁波市肉禽蛋批发市场和镇海骆驼蔬果批发市场。我市蛋制品主要品种为松花蛋、咸蛋。该类食品已列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范围,目前我市相关生产企业均已获证。
保证鲜蛋质量严把饲料关
鲜蛋若出现质量问题,主要源于蛋禽养殖环节的投入品(如饲料)问题。加强对饲料企业和规模蛋禽养殖场的巡查和督导,并与全市所有47家饲料生产企业签订了《质量安全告知承诺书》。目前全市所有饲料企业和蛋禽养殖场基本建立了生产记录(包括养殖档案、投料记录、免疫记录)和原料进厂验收制度。2008年9月以来,对饲料生产企业及禽蛋养殖场的蛋白饲料和蛋品抽检了55批次,经部省级检测均未发现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蛋类加工食品已列入我市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范围,质监部门近3年共抽查蛋制品228批次,只有2批次出现菌落总数超标,实物质量合格率达99.1%
食用油
我市年产食用油47.2万吨
2007年我市生产企业共采购油脂(即食用油原料)42.1万吨。其中本地采购3800吨,本省采购2.1吨,外省采购5.15万吨,进口34.5万吨(主要是金光、正大等企业进口的棕榈油)。
2008年我市油菜种植面积20.79万亩,平均亩产140公斤,全市收获油菜29.1万吨。全市大户生产的油菜籽绝大部分为个人收购后直接榨油,或贩销给油厂榨油。
我市食用油脂生产企业17家,年生产食用油47.2万吨,供宁波本地消费18.9万吨、省内其他城市24.1万吨、周边省市4.2万吨。我市地产食用油全部内销,没有出口。
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
食用植物油首批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加工食品。我市生产企业均已获证,近3年来抽查食用油48批次,实物质量合格率100%,质量稳定。
超市食用油主要由超市自行采购,要求经营者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同时建立进货台帐制度,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对市场批发经营者购销食用油,要求建立购销台帐,同时采用专项抽检或快速定性抽检的手段进行质量监控。此外,通过推行“一票通行”,切实解决小食杂店食用油来源复杂和台帐记录坚持难问题,做到销售票据、食物和台帐相符,确保食用油质量安全源头可控。
大 米
大米原料主要来自市外
2007年,我市各类稻谷来源共计232.96万吨(按72%折算率,则约为大米167.71万吨),其中地产59.98万吨(相当于大米43.19万吨),市外购入172.98万吨(相当于大米124.55万吨)。
2007年我市从市外购进稻谷172.98万吨。其中省外购进67万吨,主要来自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省内市外购进105.98万吨。
目前,我市共有大米生产企业44家,使用原料17.26万吨,销售成品13.2万吨。大米原料采购主要来自市外,年原料采购17.25万吨。加工大米主要供应宁波本地,年供应量约10.9万吨。
大米质量相当稳定
大米为首批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加工食品。上述企业均已获证,近三年来抽查大米216批次,抽查合格率100%,质量稳定。
乳 品
乳品加工原料主要来自本地
我市共有3家乳品生产企业,分别是牛奶集团、双燕奶业和利丰牧业。我市乳制品以液态乳为主,不生产奶粉。
至去年底,我市共有45家奶牛养殖场户,存栏奶牛6633头,日产原料乳47.2吨左右,其中85%以上原料奶供应宁波市牛奶集团,10%左右供应给宁海利丰牧业。我市无奶站等奶源收购中间环节。乳品加工企业原料乳主要来自宁波本地,部分原料来自金华和绍兴。没有使用直接进口原料乳(包括乳粉)进行加工。产品销售以宁波本地及省内周边城市为主。
生产加工质量严格控制
农业部门根据奶牛养殖精确化管理的工作目标,对全市奶牛养殖实行“异地引种审批制度”、“户口簿制度”、“健康证制度”、“两病监测制度”、“养殖档案制度”等五项管理制度。乳制品已列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范围,目前我市相关生产企业均已获证。以近几年抽查情况来看,乳制品质量比较稳定。2005年以来共抽查乳制品37批次,不合格1批次,批次合格率97.3%。
宁波食品“无缝监管”强势推进
继我市率先在全国绘就了生猪、水产品、蔬菜、豆类制品等4张大宗食品“购销路线图”,摸清了餐桌“两荤两素”的来龙去脉后,近期,我市又绘就了牛肉、家禽、蛋品、食用油、大米和乳品六张“购销路线图”。那么,“路线图”是怎样绘就的呢?让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史小华向大家作介绍:
我市是食品输入型城市,75%以上的食品来自市外。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公众食品需求量逐年攀升,特别是生猪、水产品等居民天天消费、量大面广的大宗食品消费量不断增加,迫切需要掌握我市主要大宗食品的来龙去脉,以加强对主要食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管理。为此,近两年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我市中心城区(包括老三区、鄞州区、北仑区、镇海区)部分大宗食品的购销路线开展了调查分析,分别绘制了十张“购销路线图”。
新绘就的六张大宗食品“购销路线图”以主要供应、需求源为重点,以2007年全市的消费情况为依据,通过大量的调研、统计与分析,详细阐述了六大类食品“供应地—零售商”流转的基本情况,并对流通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措施作了初步的分析说明。
为何要绘制大宗食品购销路线图?目的很明确:掌握我市大宗食品供应来源的重要基本信息,确保供应我市的大宗食品安全;寻找全国优质食品资源为我市人民所用;为政府采取食品安全准入控制等措施提供依据,强化食品安全源头追溯;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针对性;为有效实施当前分段监管体制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无缝监管”提供条件。
14种食品评价性检测
总体可让老百姓放心
为进一步跟踪掌握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大宗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客观评价和分析食品安全态势,总结我市食品安全规律,提升我市食品安全水平,让宁波人吃得更放心,我市已连续3年对老百姓每天要吃到的常用食品进行评价性抽验。
为体现第三方公正性原则,抽验工作委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宁波)、宁波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宁波市渔业环境与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四家检测机构共同承担。
其中2008年度抽验评价涉及的品种有粮油、水产品、蔬菜、肉类、鲜禽蛋和问题相对较多的预包装类豆制品、瓶(桶)装饮用水、预包装糕点面包等9类14个品种。本次抽验样本总量大幅度增加,同比增加了70%。样本抽样场所包括蔬菜种植大户、水产品养殖大户、部分副食品加工企业、屠宰场、农批市场、大中型超市、餐饮企业等。流通环节食品主要集中在海曙、江东、江北市三区;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和餐饮企业的食品则分散在我市的11个县(市)区;监测项目主要涉及农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微生物等食品安全关键参数。
评价性检测运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随机采样方式,对问题相对较多的部分食品进行连续跟踪。并且还改变了往年集中一次性抽验评价的方式,对抽验品种进行了按季分次采样,从而对抽验食品的安全状况有了更全面的动态把握。
通过对2008年度食品安全评价性抽验的9类14个品种的3487批次、25534项抽验检测数据的梳理和分析,检测机构对我市该年度食品安全抽验情况作以下评价:
2008年食品安全状况好于上年。评价抽验结果显示,大宗食品总体合格率达到86.8%,比上年总体合格率85.7%高出了1.1个百分点。从抽验的具体品种情况来看,除了新增品种禽蛋类外,有13个抽验品种与上年相同,其中猪肉、月饼和禽蛋合格率达100%,食用油、大米、黄酒、养殖鱼、蔬菜和养殖虾等6个品种合格率在90%以上;糕点面包类、猪肝、瓶(桶)装饮用水、即食预包装卤制类豆制品等4个品种合格率也在78.7%以上;只有非发酵性预包装豆制品合格率最低。
外地食品抽验总体合格率(88.2%)略好于本地(85.8%)。除了两个预包装豆制品的合格率明显低于外地产的外,本年度绝大多数本地产食品的合格率要好于外地(包括本地产的黄酒、糕点面包、瓶(桶)装饮用水),尤其是猪肝、虾类、鱼类等品种的合格率明显好于外地;但本地产的糕点面包、瓶(桶)装饮用水、豆制品等合格率普遍不高。
从全年抽验结果动态分析情况来看,食品抽验合格率稳中有升。该年度食品安全评价抽验总体合格水平在第二、三、四季度呈现为逐渐上升趋势。
(汤碧琴 许凡响)
专家四点建议
经对2008年度我市食品安全评价性抽验,并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专家发现,抽验食品的不合格因素与往年情况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绿叶菜类的农药残留超标、大米的砷超标、猪肝的砷超标、水产品的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和氯霉素的残留超标和豆制品、糕点面包和瓶(桶)装饮用水的微生物超标等方面。为此,专家提出了四点评价建议:
食用农产品,要从源头抓起
要加大对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的生产和饲养过程的监管,开展产地环境适时监测,禁止使用违禁农药或违禁药物,查处并打击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的行为,强化食用农产品种植户和养殖户的生产责任意识,规范种植养殖行为,加强食用农产品上市前的质量监督抽查,严禁不合格农产品上市销售,确保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食品生产加工,全程质量监控
要严格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采取有效措施,督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切实负起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格落实各项质量管理制度,按照食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改善食品生产加工工艺和生产卫生环境,加大地产加工食品的质量监督抽查,提高地产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流通环节,也得加强监测
要加强食品销售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督促食品经营企业建立食品销售台账制度,切实做好所经营食品的进货索证索票和销售台帐记录,加快推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食品市场管理和流通食品质量监测,严厉查处销售假冒伪劣食品,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下架、退市制度,促进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
食品安全常识,做到家喻户晓
食品安全牵涉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通过各种手段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消费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消费维权意识。形成食品安全政府重视、企业守责、群众关心,全社会齐抓共管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汤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