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唐诗之路"中桃花坑乃王羲之后裔聚居地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9-04-02 12:52:45

栖霞坑村“润庄”古宅

  “岩边笑指云深处,依旧桃花满千树。谁知应梦在名山,几度春风等闲去。回头欲见徐凫仙,拍手招我青崖岭。他年来赴蟠桃会,石上共话三生缘。”……

  从绍兴会稽山,溯剡溪,经嵊州、新昌、余姚、奉化、宁海直至天台山,沿线的秀丽风景曾让多少诗人墨客为之心驰神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世人将其命名为“唐诗之路”。在“唐诗之路”中,陆龟蒙、皮日休等诗人多次提及的桃花坑,已消失在当代游客的视线中。国内文化旅游专家曾考证过,桃花坑大约在嵊州、余姚、奉化、新昌交界的四明山腹地一带,但究竟在今日的哪里,一直是个谜。

  昨天,本报记者与我市文物考古专家杨古城先生、溪口风景区管委会旅游办负责人等一起探源奉化溪口栖霞坑古村至徐凫岩古道,并在查阅《四明栖霞王氏宗谱》、《四明谈助》、《四明山志》等资料后惊奇发现,桃花坑原来就是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栖霞坑。

  王羲之后裔聚居地

  栖霞坑,单听这个美丽的村名,就让人遐想。桃花、樱花绽开时节,一簇簇深红浅红像一片片彩霞,栖满了小小的山坑……

  从奉化溪口镇往西,沿着亭下湖北侧一条盘山公路前行,过董村后,再顺着一条潺潺小溪继续向西边的深山峡谷前行。汽车大约行驶20分钟,擦过一座布满藤萝的古桥后,栖霞坑古村便映入眼帘了。香樟,樱花,青砖,黛瓦,炊烟,溪流,古朴的廊桥,鹅卵碎石的小径,一阵古风扑面而来。村口一幢晚清风格的古建筑物,赫然耸立于青翠的竹山之下。

  陪同我们的栖霞坑村党支部书记王亚良介绍说:“栖霞坑原名叫桃花坑、桃花沟,大概清末才改名栖霞坑的。”他指着那幢古建筑物说,这是栖霞坑村王姓村民的祠堂。

  由于祠堂门前修竹密布无法进入,我们只得踩着杂草荆棘,从北边侧门进去。祠堂南侧、北侧两道边门的门楣上,有“源远流长”、“世袭槐荫”字样,内侧是栩栩如生的“八仙过海”等壁画。祠堂正大厅内耸立着一块石碑,经辨认是光绪十二年刻的《式榖堂碑记》,记载了王家的家史。这也说明这祠堂的正式名字叫“式榖堂”。大厅板壁上残存着泛黄的各式“捷报”,因年代久远已难以辨认,但其中一张留有“光绪甲辰年会试第二百七十六名进士”的字样,足以说明当年王家进士及第的显贵。

  进入栖霞坑村内,有幢老屋颇为显眼。老屋的门楣上方是一块精美的石雕,还有一个非常雅致的名字,叫“润庄”。离润庄不远处有一座廊桥,名叫“长安桥”,距今约有200年历史了。桥上建有木屋,是村民遮阳避雨的好地方。在栖霞坑村最西端的小溪上,还有座单孔石拱桥,叫“永济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一条清浅的小溪,把栖霞坑两岸人家连成完整村落。村道两边的清末、民国时期建筑一家挨着一家。

  村里的一位老人还特地拿来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四明栖霞王氏宗谱》,让杨古城先生查阅。家谱中清楚地记载着,王氏先出山东瑯玡,自六朝始迁越州诸暨,而后迁明州奉化,再迁定海金塘,再返迁四明栖霞坑。而四明栖霞王氏,即是埋葬于嵊州金庭华堂(距栖霞坑直线距离约20公里)的王羲之后裔世孙。家谱中还记载着大量的《桃花坑歌》、《剡川栖霞形胜赋》、《徐凫岩》等诗文以及“雷峰挺秀”、“石佛卧溪”、“笔架秀峰”等胜迹。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