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的人认为父教缺失的原因是“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
3月2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专访《“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在读者和网友中引起巨大反响。孙云晓的新浪博客上,该文3天之内点击量就达到18万,留言800多条。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跟进了一项调查(1988人参加)。结果显示,60.7%的网友认同孙云晓的观点,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的人觉得不好说;仅13.0%的人认为父教并不缺失。
“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男孩是爸爸生的,女孩是妈妈生的。昨天我的小姨在医院里生下了一个小弟弟,我才明白:原来男孩也是妈妈生的。那么,要爸爸干啥呢?”这是一名小学生的作文开头。她在文中说:爸爸每天早出晚归,一回家就懒洋洋地靠在沙发上看电视。他看到扫帚倒地也不会去扶一下。可他对我们说一定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时一点也不脸红。
什么原因导致了父教缺失?调查显示,“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排在第一位,69.2%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男性的职业压力更大,无暇他顾”(50.9%);40.1%的人认为是观念问题;31.8%的人认为是整个社会不重视男性教育。
孙云晓的博客上,一位匿名网友的话引起不少共鸣:“现实生活根本就不会给男人更多的时间教育孩子,而且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连女人也无法对孩子进行更多的教育。试问一个出租司机和一个教育学者的时间、精力、学识能对等吗?”
还有一名自称“苦恼父亲”的网友说:“现在的孩子都被学校的课程淹没了,爸爸想和孩子玩都没时间啊。我这几年就苦恼无比,因为孩子没时间和我去远足,去旅行,去和大自然亲近。”
“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孙云晓说,关注孩子不在时间长短,首先是要有责任意识。在任何一种教育体制下,家庭教育都应该有所作为。“教育方式很多,首先就是陪伴。比如说父亲应该经常回家和孩子一起吃晚饭。有父亲在,孩子就会感到安全、稳定、有人关爱。”
娶了日本妻子并育有一子的北京文艺网总编辑、日本东洋美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杨佴旻,对中日两国的教育差异感受颇深。杨佴旻参加过日本小学的开学典礼,校长的讲话让他很有感触。那个校长讲了三点:第一是要玩好,玩得开心;第二是好好吃饭;第三才是学习。“事实确如孙教授所说,中国的教育是让孩子做非凡的人,日本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做普通人。日本孩子没有那么大升学压力,反而是高中生的就业率最高,因为他们的企业非常理性,可以用高中生的绝不用大学生。所以未来怎么样完全能由孩子自己决定。”他说。
“对于男人来说,做父亲也应该是事业的一部分”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调查中46.9%的人选择了母亲,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担”,11.4%的人选择其他,仅有13.0%的人表示是父亲。
孙云晓说到这样一件事,在某未成年人犯管教所,每到母亲节,这些未成年人犯都争着领贺卡给母亲送祝福。转眼到了父亲节,贺卡却没有一个人去领。他们对母亲还抱有感激,对父亲却无话可说,很多都没什么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