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专家提出大胆设想:能否恢复宁波曲艺团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9-04-11 13:14:54

  

四明南词演出场面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四明南词,被誉为“宁波地方曲艺的奇葩”。不过一个尴尬的状况是,尽管它头戴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环,却由于遭受现代化进程中强势文化的激烈冲击而鲜有“抛头露面”的机会;同时,又因为它对传承人的素质要求比起其他的曲艺种类要高,专家至今难以找到一条合适的传承途径。

  近日,几位原宁波曲艺团四明南词演出队的队员寄给本报的一封信,让人不禁再次关注这一“国宝”的命运。

  老“南词人”写来长信表忧心

  这封信是上世纪50年代末宁波戏曲学校曲艺班的陈祥源、钱元明、陈雪芸和励成龙4位老“南词人”写的。

  信中交织着对四明南词的自豪与忧思。“四明南词是宁波地方曲艺的高雅艺术,辞藻华丽,曲调优美,值得宁波人骄傲。”此信的执笔人、海曙文化馆退休干部陈祥源如是写道。

  在他们的回忆中,虽然四明南词在解放前即已衰落,但解放后却也是宁波市民经常欣赏的曲艺节目,宁波戏曲学校曲艺班也正是在那个背景下开始专门招收四明南词学员的。文革后宁波曲艺团恢复成立,四明南词也曾迎来一个仿佛是“回光返照”式的小高潮,“那时候我们常常一出门就是两三个月,奉化、北仑、镇海甚至舟山都去演过,一场观众有上千人呢!”

  1981年,宁波曲艺团解散,四明南词演出队也不复存在。和大多数曲艺的命运一样,它也开始走向濒危的边缘。这一状况在它去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后,依然没有改变,“关键是后继乏人、断档严重啊!”陈祥源对记者感慨道。

  现在每周两天,上述四人都会自发地聚在陈祥源家,一起练上几个小时,“怕手生了,我们恐怕是四明南词最后的传人了,要是我们都不坚持,四明南词怕是没人会唱了。”

  四明南词传承的难度在哪里?

  其实,对四明南词的传承有着强烈使命感的,并不只有他们。我市有关部门这几年来一直在探索对四明南词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从1984年成立曲艺音乐集成编委会,汇编“四明南词”资料到现在,我市对四明南词的保护、发掘和抢救工作一直没有停止。目前,我市整理出版的有关四明南词的出版物就有9种之多。2001年,市群艺馆创作的四明南词开篇《中华旗袍》,还获得了全国群星大奖银奖。在四明南词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市更是加大了保护力度。作为四明南词省级传承基地的市群艺馆,一度准备在该馆的群众性演出团队“群星艺术团”下面筹建一支四明南词曲艺队。

  市群艺馆负责我市非遗保护、普查和研究工作的馆长助理孔燕认为,四明南词的传承,一是要做好普及工作,让市民能够欣赏它的美,二是要培养专业的四明南词演员,延续它生生不息的传承脉络。不过,孔燕也坦言,较之蛟川走书、甬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明南词的传承难度要大得多,“因为四明南词的慢节奏与现在生活节奏不太合拍,导致当代人难以欣赏,比如四明南词里光描写一个小姐下楼的场景,就可以唱上几个小时呢!而四明南词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唱功好,有戏剧基础,而且还要至少会一种乐器。”

  目前,筹建中的“群星艺术团”四明南词曲艺队,至今没有招到合适的人员。

  专家提议恢复宁波曲艺团

  “四明南词的传承光靠业余的力量不行,最好能落实到一个专业文艺团体上。”一直关注四明南词生存和发展的市群艺馆非遗专家王永棠,昨天向记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恢复宁波曲艺团,依托专业曲艺团队来做好四明南词传承人的培养工作。

  在王永棠看来,宁波曲艺团的成立也很有必要,曲艺还是有市场的,关键是要有吸引观众的东西,“郭德纲的红火,就是证明”。

  退而求其次,王永棠认为,要是宁波曲艺团无法成立,将培养四明南词传承人的专业基地放在市甬剧团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他看来,甬剧团作为四明南词传承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专业化训练、专业人才的优势,“四明南词不是那么好掌握的,一定要下苦功进行专业训练才行。”而甬剧演员学四明南词有天然的优势,“甬剧的很多唱腔音乐本身就来自四明南词,旧时不少著名的甬剧演员都是唱四明南词出身的。”四明南词与甬剧团的结合,是一件双赢大好事。不过,孔燕和王永棠都表示,无论是重新恢复宁波曲艺团还是将四明南词的传承基地放在甬剧团,设想要落实的关键得看有关部门的态度和支持力度。(记者 梅子满)

【编辑:庄伊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