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余姚
南宋汪大猷墓终于在余姚大隐现世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4-24 07:44:34

  经过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为期两个多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余姚大隐南宋汪大猷墓终于现世,这是迄今为止我省正式发掘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古代墓葬。昨天,记者现场探访了已正式通过国家文物局验收的汪大猷墓考古发掘项目。

  规模宏大的“高官”墓

  为配合双溪口水库工程建设,早在2004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就联合对双溪口水库淹没区开展了考古调查与勘探,由此发现南宋汪大猷墓,但时隔5年之后才正式开始发掘。

  汪大猷系南宋慈溪大隐汪家水磨(今余姚大隐章山村)人,历任江山县尉、金华丞、吏部郎官、太子侍讲、刑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汪大猷墓位于余姚市大隐镇以西3公里章山行政村的下磨村后山(又称狮子山),墓地依山势而建,自半山腰延伸至山脚下,坐西朝东,背靠狮子山,面向笔架山,大隐溪从其间缓缓流过。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汪大猷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据考古队员介绍,墓地有石柱、神道、石像生、石龟趺、拜坛、三级坝台、墓顶条石封土围墙、墓室后鹅卵石围墙和排水沟等,地下墓室包括砖砌墓室和明器室两部分。

  墓前有乱石铺成的长约30米、宽8米的神道,原有石羊、石马、石虎及石翁仲等4对石像生,不过现在大部分已流失,有小部分保存于大隐镇。穿过神道即为拜坛,在拜坛上发现了长条形石板围成的房基,西侧残留有牌楼的基槽,尚可见两牌楼柱子的榫口,房基东侧残留有神道碑的石碑座。这些建筑基址的发现证实了当地村民所谓的拜坛上原有牌楼和穿衣亭、脱衣亭之说。

  墓顶砌以条石封土围墙,条石围墙下垫一层土,土层下即为墓室。墓室后卵石围墙呈半圆弧形,将墓室环绕在中心。墙的内侧还有一道由不规整石块砌成的石墙,石墙与卵石墙之间有一层夹土,土中含有大量“金条砖”。如此规模的卵石墙非常罕见,不仅凸显了墓葬的气势和墓主人的身份,也起到了防止山体塌陷的功能。

  不过,与规模宏大的地面部分相比,地下墓室却称得上简朴。该墓为并列双穴砖室墓,墓室整体呈长方形,中间有一道隔墙,分为南北两室。室顶压有梅园石盖板,墓室底部铺有一长方形砖框,其内横铺素面青砖填满砖框,形成棺台。墓室内所用的砖都为素面砖。墓室大小与普通墓室相似,位于墓室与卵石墙之间的明器室长1.66米,宽1.0米,高0.4米,放置了59件随葬的陶制小明器和一些小的项链串珠等。

  考古队员认为,汪大猷墓地布局符合风水堪舆学说,而外形又严格遵守当时的规制,没有僭越。同时,墓室和明器室的简朴说明墓主人不讲究奢华。

  大量金银器曾被盗

  据考古队员介绍,汪大猷墓历史上曾遭多次盗掘,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在1951年,盗墓贼从墓中挖掘出一对男女陶俑和金钗、金条、金锁、金护腕等共三斤六两,墓室中有石桌,摆放着银筷、银碗等,此外还挖出了大批陶瓷器。盗掘后,金银器被卖,陶俑、瓷器被毁。

  虽遭多次盗掘,但此次考古发掘还是从明器室中出土了59件随葬的陶制小明器和一些小的项链串珠,墓室内也找到了一些北宋、南宋时期的铜钱和紫砂壶碎片及少量的水银。此外还发现了汪大猷的墓志铭(残)、汪大猷父亲汪思温的墓志铭(残),还有仿木石雕窗棂及筒瓦、板瓦等一些建筑构件。

  发掘结果表明,汪大猷墓的墓室结构基本延续了北宋时期的墓葬习俗旧制,但墓顶非砖石起券,而是用重达千斤的规整石板盖顶,石盖板两端都有搭接口,搭接缝隙间用石灰填塞,石盖板之间的缝隙上再用一排素面青砖覆盖,起到了很好的密封作用。此外,明器室和卵石围墙等结构形式在浙江地区尚属首次发现,这些都为研究南宋时期的墓葬,尤其是高等级墓葬的形制结构和丧葬礼仪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此外,南墓室发现很多紫砂壶残片,可能为墓主人生前用物,这说明早在南宋时期就盛行饮茶之风,紫砂壶已经被官僚绅士广泛使用。而汪大猷墓志铭的发现,为研究汪大猷生平事迹及其著作《适斋存稿》增添了新的材料。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编辑: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