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为毕老过生日。(记者 王勇 摄)
本报讯 昨天,由市戏剧家协会、江东区文联联合主办的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春芳从艺七十周年庆祝活动在我市拉开序幕,83岁的江东仇毕人毕春芳回乡进行了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欢聚。
“感谢家乡这么惦记我”
毕春芳昨天一直笑容满面。“回到家乡,我高兴啊!”这位13岁离开家乡闯荡上海越剧舞台的老人告诉记者,“知道家乡要为我举办这个活动,我连着好几个星期都心情很不平静呢。”1989年她曾经在上海有关部门的力邀下,举办过从艺五十周年演唱会,“那时我就想,这辈子心满意足了。可是,没想到家乡的父老乡亲还这么惦记我,20年后为我举办这样大的活动,不但举行研讨会,还出画册,举办折子戏专场,实在是太感谢了。”
尽管一直生活在上海,但毕春芳告诉记者:“我文革前经常到宁波演出,文革开始后离开舞台我来宁波少了,不过,上世纪80年代我重返舞台后,几乎每年都来宁波演出一次,有一次演《玉堂春》,观众甚至背着铺盖来排队买票,最后不得不规定凭户口本一人只能买3张。当时,我和戚雅仙都50多岁了,看了这样的场景感动得不得了。”
毕派“全家总动员”
昨晚在逸夫剧院举行的毕派艺术折子戏专场演出是毕派一次难得的“全家总动员”。
作为越剧五大小生流派之一,毕派门下可谓“桃李满天下”,杨文蔚、杨童华、丁小蛙、孙建红、戚小红等弟子都是各地专业剧团里的“台柱子”,不过平时见面的机会不多。昨晚,她们悉数到场,以《血手印·花园会》唱段拉开序幕,《王老虎抢亲·戏豹》、《白蛇传·订盟》、《卖油郎·叹更》、《玉堂春·游园》、《光绪皇帝·瀛台会》等9个经典唱段先后上演,几乎将毕派传统经典剧目“悉数打尽”。
“今晚这样的毕派艺术盛况,估计以后也难出现了!”逸夫剧院总经理徐曙鸣感叹道。
“做人低调,艺术高调”
毕春芳在50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出演了100多部剧目,塑造了100多个人物,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流派。昨天上午,在毕春芳从艺七十周年艺术研讨会上,毕春芳在静安越剧团时的同事、著名越剧音乐家贺孝忠表示,毕春芳“做人低调,艺术高调”,“毕春芳与戚雅仙合作50多年,两人亲如姐妹,从不计较,从不争吵,现在有哪个演员能做到?哪怕做到她的十分之一,也很了不起了!”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陈达明对此也有同感。我省著名戏剧理论家李尧昆对毕春芳低调的为人也大加赞赏,他认为,毕派的形成离不开戚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所以,我认为戚派和毕派的弟子都应该是毕老师的学生!”
对专家们的赞誉,毕春芳却笑着说:“我只知道演戏,哪里知道毕派啊!”
专家支招弘扬毕派
昨天的研讨会上,越剧流派继承问题再次成为专家们的中心话题之一。
“小生流派从丰富转向单一,能说是越剧在发展在繁荣吗?”原上海越剧院院长、上海剧协戚毕流派艺术委员会顾问尤伯鑫认为,破解之道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培养越剧人才的戏剧学校应该改变对小生流派厚此薄彼的偏见,引进毕派师资,开设相关课程;其次,要解决毕派“流离失所”的问题。众所周知,戚毕两大流派之所以形成,与上海静安越剧团的存在密不可分;而毕派今日之衰落,与这个越剧团解散多年也大有关系,“所以长远之计,戚毕两大流派最好能‘自立门户’,有一个弘扬它们的剧团或是在一个团里安家,并确立为主打流派之一。”
宁波艺术剧院院长郭国强则认为,应该有意识地在剧团里发掘、培养毕派的好苗子,同时有针对性地创排新的剧目,“光演老戏,只能说保留了这个流派,只有创排新戏,才会让流派不断发展。”他透露说,宁波小百花越剧团正准备在青年演员中发掘戚毕派的好苗子,“我们会不遗余力地做好毕派的弘扬工作!”
今晚,毕派艺术“寻根仇毕 感恩家乡”汇报演出将在凤凰百花剧场演出。 ( 梅子满 柳杨军 缪一凡 朱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