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做好化疗躺在第一医院血液科病房里,小陈姑娘露出难得的笑容。患恶性血液病的她这次终于在中华骨髓库里找到了高配成功的骨髓!
“尽管小陈配型成功的骨髓并不完全相合,但六个点位对上了五个,已属不易了!”市一院血液科主任欧阳桂芳说,这也是三年来市一院成为中华骨髓库在宁波唯一一家骨髓采集与移植的定点医院后首次高配成功。像小陈这样的幸运儿太少了!该科每年收治的初发白血病人有80多例,急需骨髓移植的占六成。
骨髓移植需求量很大
患病人群与适应病种不断扩张
“临床治疗中骨髓移植的需求量很大。”昨天,鄞州人民医院、市一院的医生们道出了与欧阳主任相同的看法。
近几年来,患血液病的人群越来越庞大。据卫生部发布,我国白血病年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四,这意味着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4万余人。五年前,市一院血液科的床位刚够用,如今长年在走廊加床不说,还有10来个病人等待入院。我市白血病患者还有两个特征:由于苯溶剂在涂料、染发中的应用,青年人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比例上升;白血病“老少通吃”,既有抱在手中的小毛头,也有80多岁的老人。
而从健康人中移植骨髓并从中获取造血干细胞,是治疗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唯一手段。但骨髓移植的前提是必须为患者找到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配型完全一致的供者。通过配型完全相同的骨髓移植可大幅提升治愈率,达50%-70%。若单纯的化疗,治愈率只有一至三成。
另外,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骨髓移植的适应症范围扩大,还可用作治疗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遗传性的免疫缺陷病等多种造血、免疫系统疾病。
贫穷的“生命银行”
我市新增捐献志愿者逐年递减 本报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赵冠菁
需求人群不断增加和适应病种扩展,都急需寻找相合的骨髓配型。鄞州人民医院血液科的一负责人告诉笔者,骨髓配型相合的几率在亲兄弟姐妹间是四分之一,而非血缘关系的骨髓相合概率只有1/400-1/10000。由于我国大多数青少年是独生子女,很难在亲属中找供体,只能依靠来自社会的捐献者无偿提供配型相合的骨髓。
然而,我们的“生命银行”却很贫穷。中华骨髓库在全国有31个省级分库。去年我省分库已有22394份样本,其中我市2264份。我市先后有4人捐献骨髓。然而与每年4万的新增白血病患者相比,中华骨髓库的库容量显然捉襟见肘。
市红十字会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亿人口的美国拥有470万名骨髓捐献志愿者;我国台湾省拥有32万份志愿捐髓者资料,这个全球华人最大的骨髓库已捐献骨髓1864例,遍布27个国家。
而昨天来自市红十字会的另一组数据让宁波人汗颜:近三年来,我市每年新增的骨髓捐献志愿者人数骤减,去年新增人数不足2006年新增人数的1/3,其中新宁波人占了六成多。
生命银行需要你的加入
扫除无知与树立责任是第一关
建立一个与我国庞大人口相适应的骨髓捐献志愿者资料库是当务之急。然而又是什么挡住了大家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的脚步呢?
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赵雅飞在下乡调研时发现许多人受囿于旧观念和对骨髓移植新技术的无知。“一滴血十个馒头”,有人认为捐献骨髓要从人体骨骼里直接抽取,为此担心伤了身体。
其实不然。我市捐献骨髓第四人——奉化市中医院的孙凌昨天告诉笔者,捐献骨髓对人体不会有任何害处,在抽掉部分造血干细胞后,它还会源源不断地再生,这个过程如同献血后新的血液会重生一样。
负责我省造血干细胞采集的省中医院一直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法。这种国际上最先进的移植法是通过注射动员剂将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然后通过手臂静脉处进针,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100毫升至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根据中华骨髓库对捐献者的追踪表明,至今无一例出现后遗症。
采访中,我市医学会血液病分会的一位副主委告诉笔者,该补上捐献骨髓责任意识这一课。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讲,人体内几十亿的血液细胞分裂中,至少有六七次分裂的细胞出错。这些出错的细胞可能造成染色体变异,这是白血病等癌症的根源。“其实,每个人都可能不走运。只有我为人人,人人才能为我。”
捐献骨髓不仅是爱心行动,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作为文明城市的宁波,富有爱心的宁波人请用勇气与责任加快步伐,成为一名传递生命的骨髓捐献志愿者吧!
又讯(记者蒋炜宁)5月8日上午,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市文明办将在中山广场举办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活动。
18岁-45岁的身体健康者均可报名,自愿登记后先抽取5毫升血液,在一系列的血液检查合格后,做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型检测,相关资料输入中华骨髓库,即可成为一名骨髓捐献志愿者。需要提醒的是:作为志愿者无偿捐献骨髓,不可随时改变自己的捐献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