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经济日报》:宁波创新发展增活力
稿源: 经济日报  | 2009-05-07 14:23:30

  图为位于宁波市北仑区的我国著名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吉利”自主开发研制的又一款轿车下线。                                     资料照片

  2008年,宁波市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到10079美元。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突破传统发展思路,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说,宁波将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

  自主创新:

  区域发展主导战略

  今年3月13日,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3方签署备忘录,决定实施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二期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

  始建于2004年4月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不但填补了宁波乃至浙江历史上没有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院所的空白,而且让宁波广大干部群众深切体会到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这一国家级科研机构紧密结合宁波市产业基础而组建,对宁波市材料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截至2008年底,宁波材料所承担了来自国家、地方和企业的研发课题110多项,共发表论文73篇(其中SCI论文63篇)、申请发明专利64件,为企业提供测试服务咨询1000余次。

  得益于改革开放,宁波的民营经济从“草根”做成了“大树”。据统计,2008年,宁波市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1.2万家,其中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7家、超10亿元企业90家、超亿元企业1216家,服装、炼油、塑机等行业规模都居全国首位,135种工业产品销量成为全国“单打冠军”。

  然而,做大不等于做强。科技支持力度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宁波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宁波市在科技创新方面曾“一小二低三薄弱”: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全社会科研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低,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授权的比重比较低;自主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比较薄弱,创新产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比较薄弱,领军拔尖人才的支撑能力比较薄弱。

  缺乏科技支撑的企业是没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宁波市委、市政府及早认清了这个道理。加快大学、大院(研究院)、大所(研究所)建设,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成为宁波的必然之选。

  早在1999年,宁波市就提出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2006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又适时作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从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到建设创新型城市,宁波已经把自主创新从科技战略、产业战略层面上升到区域发展战略,把自主创新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在这一战略部署下,宁波市以加快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相继出台了《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08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16.51亿元;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几年来先后引进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大院大所10家,引进共建了高水平技术开发机构170家;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建设,使之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至2008年底,全市已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22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已普遍建立了设计研发机构,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76.4亿元,同比增长22.1%。

  经过两年多不懈努力,宁波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08年11月,全国科技振兴城市经济研究会发布的《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评价报告》显示,宁波市已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位居中国最具创新环境城市第7位、最具创新动力城市第7位和最具创新绩效城市第12位。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庄伊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