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完就乖了
家长并不清楚孩子吃的是什么药,大概是补脑的药
杨永信和很多家长告诉记者,在网吧不回家、和社会上的损友胡混甚至吸毒、早孕……这些孩子的过去让父母伤透了心,有的孩子不仅打骂父母,还想要杀掉他们。
对这些家长来说,将网戒中心说成“电休克”“集中营”完全是污蔑。家委会主任是一位姓杨的父亲,他质问道:“你看看我们,是不是想要害孩子的人!我去所谓的行走学校考察过,也看过成天给孩子军训、体罚的地方,甚至殴打孩子,我们不去。”
在这位父亲看来,杨叔的网戒中心非常科学,给很多家庭带去了希望,给社会做了一件大好事,这份事业需要人们理解。“那些一帆风顺的家长体会不到我们这些走偏孩子家庭的苦难。”
临沂四院的前身是一家精神病医院,然而记者接触到的家长,大多都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精神病患者,但他们却通过签协议,认可了杨永信给孩子吃药、通电等行为。
一些家长并不清楚孩子吃的是什么药,几名接受采访的家长和孩子表示:“大概是补脑的药吧,具体我们也不懂。”但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吃药。一名家委会成员告诉记者,有时孩子没记圈或犯错,一些家长主动要求加圈,让孩子经受电击。“电完就乖了”。
对于电击的强度,他们有的说,只有“0.3—0.5毫安”,有的认为是“0.1—0.5毫安”,是绝对安全的。事实上,杨永信对记者说的,一直是1—5毫安。
杨永信表示,他是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以前也给患者做过20毫安左右的电休克治疗,他甚至有权力给患者做90毫安电流的电休克治疗。因此,在最初的几个网瘾孩子身上,杨永信分别用20毫安电流做电击,渐渐减弱,通过实验探索出现在“1—5毫安”的“安全值”。
网戒中心无批文
如果国家规定说精神卫生医师不能参与网瘾治疗,那我就马上停手
杨永信说,他的网戒中心没有任何批文,因为他们没有向上报批,也“不必向上报批”。他解释说,2006年成立网戒中心还有另一块牌子,也就是其前身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康复医科”(2003年成立)。在精神病医院开设心理康复医科不需要审批,因此开设网戒中心顺理成章,收治网瘾孩子是合法的。
杨永信说:“如果国家规定说精神卫生医师不能参与网瘾治疗,那我就马上停手不做网瘾治疗,但是现在国家没有规定说可以还是不可以。”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专家说法
究竟什么症状表现才叫“上网成瘾”?上网成瘾究竟是不是病?如果是病,应该由具有哪些资质的机构来收治?治疗方法究竟有哪几种?杨永信网瘾戒治中心只是诸多“网瘾戒治机构”中的一个代表。
究竟什么是网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教师王新认为,要规范网瘾治疗,必须要先回答“什么是网瘾”,然而,对于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结论,“说不清楚它是什么,就不可能去说怎么治疗它。”
王新认为,现在网瘾治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法律底线”问题,“那些被扣上‘网瘾’帽子的孩子的基本公民人身权利怎么去保护?他们的生命健康权怎样保护?谁能保证电击不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电击疗法需要资质吗
以电击方式“惩罚”网瘾患者的做法,被称为电刺激厌恶治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一位吕姓医生指出,厌恶疗法是通过惩罚性刺激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是心理治疗中的行为治疗方法。就是将被治疗者的不良行为与电刺激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一旦这一不良行为出现就予以电刺激,使被治疗者产生厌恶体验。可用于治疗酒精依赖、性变态行为等。
吕医生说:“在上海,要对病人进行行为治疗可能需要有心理治疗师资格证才行。”
杨永信表示,他并没有听说过“心理治疗师”这门考试。他和网戒中心其他六名经常给孩子做“醒脑疗法”的医师都没有心理治疗师资格证。
戒网瘾能否用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教师王新还对“网瘾”能否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所谓的“网瘾”,与烟瘾、酒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属于“非物质依赖成瘾症”,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在网戒中心,每天三次广播提醒孩子吃药,其中包括一舒、乐友等治疗焦虑、抑郁的药物。不过,一些孩子和家长都对此不太清楚,只知道是“补脑的药物”。
网瘾应否被医院收治
在公共医学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卓小勤指出,目前没有标准认定网瘾是精神疾病,也就不存在适应征,将其收治进精神卫生中心,作为精神疾病来治疗是有问题的。
卓小勤表示,精神卫生科医师的确有权给病人做电击休克,但问题在于,这些人是否具有适应征。如果没有统一的治病标准,就没有适应征,即便可以开展这方面的科研,也需要经过审批,尤其涉及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