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城管局南门中队昨对咏归菜场外的流动摊贩开展了一次整治行动。
中国宁波网讯 昨天早上,海曙区城管局南门中队对咏归菜场外的流动摊贩开展了一次整治行动。
记者还从市城管局了解到,针对《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相关政策的调整,目前城管部门正在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预计将在6月份出台,并在各区开展试点。
而事实上,我市部分区级城管部门考虑到地方实际情况,已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如目前在鄞州、镇海等区出现的一些“时段摊”、“疏导点”等,得到了流动摊贩和附近小区居民的认可。
怎么管?城管队员挺矛盾
昨天早上6点,记者赶到咏归菜市场门前的苗圃路时,尽管没有前天早上“车水马龙”的景象,但贩卖蔬菜、水果、海鲜的流动摊贩已经从马路一端往菜市场方向延伸,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购买。
大约10多分钟后,南门中队的城管队员赶到现场,开始了整治行动。短短20多分钟,“马路市场”被一扫而空。
对此次行动,围观群众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城管来了,你快点走”、“人家做小生意很可怜的”……一部分人对流动摊贩表示了同情;“每天4点不到就很吵,家里的孩子再有一个月就要高考了”、“周围的环境卫生太差了”……也有部分人对“马路市场”深恶痛绝。
城管队员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整治中,有摊贩想要拿回自己被收缴的秤,城管队员半推半就松了手,还不忘叮嘱一句“不要再来”,毕竟其中一部分人是以此谋生。
“管得严,流动摊贩意见大;管得松,附近居民意见大。”基层的城管队员成了“夹心饼”。
和市场经营户、流动摊贩、居民相比,基层的城管队员更盼望有关实施方案的出台和落实,“靠突击行动无法解决问题。”
“待会儿还要再来这里查一次。”应对这些已经成为“熟面孔”的流动摊贩,城管队员已经有了经验。
早上7点,记者离开苗圃路时,刚被赶走的小贩们又冒了出来,重新开张做起了生意。
不少市民来电出“点子”
本报关于“咏归菜市场经营户和流动摊贩起摩擦”的报道广受市民关注,许多人昨天致电本报热线,对流动摊贩的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吴先生从事菜市场管理工作已经有10多年了,对于流动摊贩的管理问题,他认为,无论是之前的管理办法,还是新出台的管理条例,对流动摊贩管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即“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人行道、桥梁、地下通道以及其他公共场所设摊经营、兜售物品”,并没有发生变化,“那就应该做到有法必依。”
“关键在于对管理对象和经营范围有所区分。”吴先生并不完全否定流动摊贩的存在。他说,从管理对象来看,对于农民、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应该给他们生存空间,但对那些以批发贩卖为主的小商小贩则应取缔;从经营范围来看,对那些经营日常生活用品、修补或者自产自销的流动摊贩可以“网开一面”,对那些影响正规农贸市场经营的摊贩则要下手狠一些,“特别是蔬菜、鲜肉、海鲜等,还涉及到食品卫生安全问题。”
也有不少市民认为农贸市场准入门槛过高,使很大一部分流动摊贩无法被吸纳入“正规军”。市民杨先生指出,除了各项费用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农贸市场的定位出现了偏差。“大部分农贸市场都搞企业化经营,通过承包、转包多道程序,势必在各个环节层层加价,而农贸市场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部门应该把它当做公用事业来经营,而不能一味扔给市场进行调节。”杨先生建议,能否参照公交等城市公用事业标准对农贸市场进行管理,给予一定的补贴。东南商报记者 石承承 戎美容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