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宁波史济权:不让灾区人民住着新房啃红薯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5-08 08:19:38

  灾区农民盖房子,中央和地方有一定补助,平均下来每户有2万元左右。但是大多数农民把积蓄全部拿出来后,还得再向银行借钱。

  “到了今年秋天,农民们搬进了新居,却背上一身债,要节衣缩食过日子。”宁波援建指挥部指挥长史济权说,要解决农民“住着新房啃红薯”的后顾之忧,关键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

  去年8月进驻青川后,指挥部就开始考虑为灾民“造血”。根据四个乡镇各自的资源优势,他们梳理出一个产业重建的三年计划。

  半年多过去了,如今在茶坝乡的下寺坝社,宁波援建的食用菌产业园已远近闻名。站在村口的漫水桥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白色大棚,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很是壮观。

  “这个产业园有50亩地,我们引进了四川万树农业开发公司,和当地农业合作社一起开发。”茶坝分指挥部的马百壮指挥长说,现在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已经有100多户。

  当地农民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不过原来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技术落后,直接砍伐山林木材作原材料,不但生产效率低,而且严重破坏生态。

  宁波援建指挥部投入了80万元资金,从基础设施、技术、设备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打造强劲有力的产业龙头,完善产业链,带动周边农户致富。

  “今年,人均产量提高了十倍,还不愁销路,公司会上门按协议价收购。”农户李仕贵说今年他的大棚会迎来“大丰收”。

  在连绵的大棚边上,还有一块新开辟的红天麻基地,农户们正在技术能手何子敏的指导下播种,“菌材、种子、土地三要素,做好了,每平方米有近百元的产出,以后改种乌天麻,价格是现在的4倍。”

  茶坝地处深山盆地,气候温润潮湿,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而县城边上的城郊社区黄家岩社,则在宁波援建指挥部的帮助下,建起了全县第一个“零排放”生态养猪场。

  这个项目宁波投入了50万元援建资金,按“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模式运行,引进德阳市农友猪业有限公司,由他们免费提供猪种,并对商品猪以市场价进行回收。

  低风险的运作模式,加上3年清理一次猪舍的“零排放”技术,让这个项目大受村民欢迎。根据规划,这个项目可以培育适度规模养殖户21户,年出栏生猪3150头,产值400万元以上,纯收入超过100万元,户均新增1.2万元收入。

  瓦砾乡的种猪场建设项目、茶坝乡的老鹰茶前期开发项目、乔庄镇的有机茶产业示范项目,还有森林土鸡养殖项目、食用菌保鲜加工项目……半年多时间里,宁波已经在青川实施了2批共计8个产业项目。

  指挥部还多方牵线,在市经委、市经合办的支持下,引进了宁波华东物资城投资有限公司,在川浙产业园投资建设钢结构生产企业,这是浙江省第一个入驻园区的项目。记者 朱宇通讯员 孙文涛

相关链接:

情系青川 学生进行爱心义卖捐赠活动

宁波公交领导慰问来自地震灾区的员工

宁波女生英国募得30万 四川达州捐建小学

 

【编辑:范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