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浙东运河(宁波段)申遗进入遴选阶段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9-05-08 00:20:00

  中国宁波网讯 昨日,在宁波市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宁波市大运河申遗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了浙东运河(宁波段)申遗工作进展情况。

  浙东运河现称杭甬运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京杭运河融合,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11月,浙东运河正式被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范围,浙东运河(宁波段)的保护与申遗工作也随之全面铺开。到今年2月底,全市运河遗产资源专项普查基本完成。目前,申遗工作进入遗产点遴选和价值评估阶段。

  春秋越国先民始凿

  浙东运河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晚期越国开凿的“山阴古水道”。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这条古运河从绍兴东郭一直延伸到曹娥江旁,全长20余公里。在此基础上,晋代人沟通了姚江与萧绍平原河道的联系,使它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秦统一中国后,对沟通钱塘江和长江的水道作了整治,初步奠定了浙东运河的基本走向。隋炀帝在开凿京杭运河时,对它也作了整治,使它与京杭运河的沟通更加畅通。唐中叶,曾多次对浙东运河进行疏通、深挖和修筑,并对两岸平原沟渠进行整治,便利灌溉和航远。南宋时,历时近一个世纪对其全线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疏浚,通航状况大为改善。清康熙年间,在浙东运河上大规模修筑了河道和河堤,方便了运河沿线的水路交通。

  人与自然的伟大杰作

  浙东运河(宁波段)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伟大杰作,可谓“天工人巧、各居其半”。

  宁波三江平原的核心水系,被人们形象地归纳为“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它们是明州港城与腹地之间货物集疏与商旅往来的重要水运交通网络。

  专家研究发现,这种江河水网格局典型地体现为:每一条自然江河(姚江、奉化江、甬江),都有一条或多条、一段或多段人工塘河与之相配。比如奉化江(鄞江)西北侧的南塘河、姚江南侧的西塘河、甬江西北侧的颜公渠等。在宁波三江水系中,山溪湖泊水源、江河潮汐动力、水工技术管理、人文习俗环境等运河与航运文化要素,都得到了充分的结合与体现。这种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并行结合、复线运行、因势取舍的设计、构筑理念与航运方式,是宁波古代江河航道水运的一个重要特征。

  “黄金水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古时在宁波三江水系航行的客、货运船只,为避外江潮汐、航道曲折多变等风险,大多选走塘河。比如与姚江、甬江结合的古代人工河道,目前仍然使用的航道就有近80公里。根据考证,这些河道在两宋时期大多已经形成通航。到达宁波的内河航船,一般从宁波东渡门外的三江口换乘海船经甬江出海。同样,从南岭、福建等地以及日本来的海船,在明州驻泊后,改乘内河船,经浙东运河至杭州,与大运河对接,直达当时的最大商业城市扬州。

  “文化之水”孕育浙东文明

  经历朝历代的整治与疏浚,浙东运河(宁波段)成为了集灌溉、防洪、运输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上动脉,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不仅造就了富庶发达的宁波,也造就了与运河有关的船闸、堤岸、桥梁、码头等水工建筑,由运河衍生的衙署、官仓、会馆、寺庙、驿站等景观,以及附着于大运河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

  运河流经之处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杰出代表,以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等为代表的浙东学派蜚声中外。还有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以它山堰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文化,以保国寺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天童寺、阿育王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还有运河畔的爱情圣殿——梁祝文化公园,招宝山下的戚继光、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历史遗迹。(东南商报记者 李臻)

【编辑:范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