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宁波港码头,长长的港岸线上,运输车往返穿梭,吊塔臂升降腾挪,一艘艘货轮在汽笛声中进港出港。“3月份,宁波港吞吐量达到每天近3万个集装箱、99万吨货物。这组数字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与2月相比则大幅增长37.8%。”宁波港集团负责人提供的最新数据表明,以宁波港货物吞吐量为“晴雨表”的宁波开放型经济,在经历了短暂调整后已出现回暖迹象。
“宁波开放型经济特点突出,目前经济外向度和出口依存度已达到118%和81%,因此对国际金融危机感受早、感触深。”宁波市市长毛光烈表示,虽然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并未见底,但宁波有信心加快渡过难关,并在保增长的前提下将危机转化为推动企业创新、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
逆势增长,外贸队伍不断壮大
2008年5月,眼看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宁波新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新华开始担心起来。这家亚洲最大的打火机企业每年生产打火机8亿只,其中8成以上出口到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一年后的今天,黄新华终于松了一口气,由于几年来坚持将年收入5%以上的资金用于科研,“新海”商标在93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企业已具备较强成本控制和产品定价能力。即便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去年销售额依然增长16%,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去年7月,新海还低价收购了一家欧洲知名企业,今年2月又在美国成立了分公司,目前已成为国际行业标准制定者之一。
在宁波的外贸行业中,像新海这样逆势增长的故事绝非个例。
申洲针织,一家拥有4万多人的服装企业,5年来投入2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和设备改造,目前的设计、制造、管理水平已属全球一流。企业去年销售额增长32%、利润增长70%。由于今年的订单也已全部落实,企业不仅没裁员,还新增岗位4000个;
佰仕电器,一家成立仅1年的节能灯企业,由于掌握着大功率、低光衰、高亮度LED产品的核心技术,目前持续接到新增的国际订单。公司负责人说,保守估计,全年销售额将超过4亿元;
飞龙家电,一家曾专为外企代工、完全依靠出口的家电企业,由于两年前就开始培育国内销售网络、建设企业自主品牌,在近期的“家电下乡”产品招标中有多款产品顺利入围。今年前3个月,公司的业绩和利润均已翻番。
据统计,宁波市去年进出口额达到678亿美元,进出口超1亿美元的企业有98家。虽然今年第一季度外贸额有所回落,但扣除生产资料价格下降因素,仍基本保持平稳。更重要的是,在对外贸易中,有出口实绩企业特别是规模企业数量仍在增加,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并未改变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外贸企业发展势头。
转型升级,外贸结构更趋合理
“宁波的民营企业家向来有着良好的市场嗅觉,可有时难免出现盲目性,这就需要政府从宏观产业政策上予以引导。”宁波市外经贸局局长俞丹桦说,在市场调节失灵或突发性危机来临时,政府的“有形之手”应成为企业的坚强后盾;在每一个发展的新阶段,这只“手”也应规划出新的产业远景。
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宁波市提出了“五统筹、五调整”战略,作为推动开放型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依据:
———统筹保出口与促升级,调整产业结构。
————统筹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调整市场结构;
————统筹内源发展与外源发展,调整企业结构;
————统筹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调整外经结构;
————统筹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调整动力结构。
蓝图已经描绘,且看如何实施———
北仑区是宁波港口工业聚集地,区域内能源、石化、钢铁、造纸、汽车、造船等临港工业密集,经过20年开发建设,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2004年,北仑区开始着力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临港服务业,一批专门提供物流、供应链改造、技术研发等服务外包的第三方服务企业应运而生,既减轻了环境压力,又延伸了产业链。
慈溪市的家电业曾很长一段时间以贴牌生产为主,产业链短、产品雷同、附加值低。一些企业从政策导向中看到了方向,率先加大科技投入和品牌建设,“方太橱柜”、“先锋音响”等品牌企业很快脱颖而出。2008年,该市家电产业规模已达600多亿元,出口20.45亿美元,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显示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10年来,宁波先后启动了“品牌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战略”、“标准发展战略”,并在税收、信贷、土地使用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显示,宁波外贸结构调整成效已初步显现:
出口企业正从以制造为主的“橄榄型”向以研发、制造、营销合一的“圆柱型”结构转变;
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已占半壁江山;出口市场中,东盟、南美、大洋洲、非洲等新兴市场份额已近三分之一;
资本输出开始活跃,巨鹰集团、海天塑机分别在柬埔寨、巴西、意大利等地设厂,雅戈尔、宁波中强等则着手兼并国际行业巨头的品牌和网络;
出口增长的同时,以化工、钢材、塑料、裘皮等进口商品为依托的商品交易平台建设也加速推进,产业链条被不断拉伸。
“经济困难之际,就更加显示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宁波外经贸局局长俞丹桦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宁波开放型经济既要千方百计保增长,更要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文章,“要牢牢抓住这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利用市场的倒逼机制,真正实现宁波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内外联动,协调发展全面开放
很长一段时间,宁波市外经贸企业协会会长丁海滨都将宁波经济的特点概括为“外向型经济”,但近几年,这一称呼已被“开放型经济”所代替。两字之差,凸现出理念上质的飞跃。
“外向型经济关注的是经济全球化,往往忽视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开放型经济既包括对国外开放,也包括对国内开放,是全方位开放。宁波必须坚持内外并举,推进对内对外的全面开放。”丁海滨说,在外贸不断发展的同时,宁波市委、市政府领导意识到,要为发展插上新的翅膀,必须通过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构建“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大开放格局。
以港兴市的宁波明白,腹地有多大,港口的吞吐量就有多大,城市的影响力就有多大。因此,港口大而腹地小的宁波希望通过融入“长三角”,将经济触角向“长三角”南北两翼延伸。
2008年5月1日杭州湾大桥的通车,让宁波的这一愿望得以加快实现。这座36公里的大桥,宁波可以直达上海、苏南而不必绕道杭州,陆路距离缩短120公里;南通、镇江等地到宁波可以更加便捷;宁波不再是交通末梢,而成为连接上海、苏南和温州、台州乃至福建各地的交通枢纽。
宁波港集团则趁势北上,借跨海大桥建成与嘉兴市港务管理局达成一揽子合作协议,共同组建杭州湾港务开发有限公司;
浙南山区的金华、衢州、义乌,乃至中部省份安徽、江西,都成为了宁波港延伸的目标。
为改变海港发达、空港落后的局面,宁波正在扩建机场平滑系统和国际航空快件通关中心。
他们通过到沈阳、成都、武汉等区域中心举办“宁波周”等活动,大力推进海铁联运。宁波还将商品展销、投资洽谈等专题活动加以整合,构建了一条集成化的国内合作交流之路。目前,大唐乌沙电厂、宝新不锈钢、镇海炼化大乙烯等重大项目,已成为宁波引进内资的标杆;雅戈尔集团、杉杉集团等一大批宁波本地企业也走出宁波,到其他省份寻求商机。
10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曾一度让宁波出口增速降至6.1%,但宁波市广大干部群众沉着应对,实现了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虽然波及面更广、挑战更大,但基础更加坚实的宁波一定能化危为机,推动开放型经济登上更加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