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网 |
点击播放按钮观看视频 |
中国宁波网5月10日讯(记者孙世云 通讯员孙文涛)自援建工作开展以来,宁波援建青川乡镇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农房、产业等示范点建设也稳步推进。
宁波援建指挥部把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省指挥部去年提出的“奋战一百天,开工一百个项目”的“双百”攻坚战要求,宁波市涉及到10个项目(3个乡学校和卫生院,东山小区甬川桥、防洪堤,乔庄自来水改造项目,黄茶公路)。为了确保援建项目工程进度、质量、安全,宁波援建指挥部选择实力强、信誉好、政治责任感强的企业进行设计、施工、监理,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据了解,宁波市援建的工程进度、质量多次受到四川省建设厅、广元市建设局、省指挥部的高度评价。
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项目
农房重建示范点建设、人畜饮水、水利设施、道路交通、场镇应急中,宁波援建指挥部选择灾区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民生项目作为重要工作。宁波先后确定了46个项目,共安排资金1878万元。这些自选补助类项目惠及4乡镇23个村、1个社区、6700多户、21000余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94%,解决了10个村、10000多人的人畜饮水问题,解决了19个村、15000人的出行难问题,解决了5个村、近5000人的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问题。宁波援建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项目投资虽小,但覆盖面广,解决的是灾区群众多年期盼的问题,得到了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乔庄镇张家村漫水桥项目解决了3个乡、1000余人的出入问题,使群众几十年的梦想成真,开工之日群众自发买了鞭炮进行庆祝。
抓农房重建帮扶示范配套双管齐下
为全面推进灾后农房重建工作,市指挥部选派12名农房重建技术指导员,为灾区群众农房重建提供技术保障,加强服务。目前,4乡镇已有78.7%的农户完成了农房重建任务。在黄坪乡枣树村,温家宝总理两次视察过,宁波抓住契机在我省援建中第一个打造精神家园精品村。另外,抓好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房重建示范点。根据对口援建乡镇实际,确定了6个村、9点社作为农房重建示范点,从规划指导、民居特色、设施配套、进度质量起好示范作用。这些农房重建示范点有望在“5·12”之前初步展示出形象。茶坝分指挥部确定下寺坝和范家山农房示范点为川北民居重建示范点建设工作。在下寺坝社示范点,记者看到很多农户按照统一规划,在建设新房。在下寺坝碰到村民李仕伟时,他正带领家人搭建木头构架,他告诉记者,当地的房屋建设都有一定传统,主架构都是用木头来搭建的,然后在用砖瓦来砌墙等。根据分指挥部提出“以下寺坝、范家山为聚光点,以黄茶公路沿线为示范带”的家园重建模式,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房灾后重建,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步伐,积极打造川北民居独特风格,力争今年上半年全面提前完成农房重建工作。
产业重建扶持因势利导发挥实效
在制定《宁波市对口支援青川县四乡镇帮扶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援建期间,选择有资源优势、有产业基础、能发挥宁波优势、对群众增收好的产业项目,着力帮助一镇三乡恢复发展生猪、土鸡、茶叶、食用菌、林板和医药六大产业。目前,已启动两批10个项目,项目覆盖生猪、茶叶、土鸡、食用菌四大产业。在产业帮扶过程中,首先注重科技创新,突出宁波特色。
生猪养殖业是瓦砾乡的传统优势产业,“5·12”地震后,政府抢抓机遇,引进德阳市农友猪业养殖有限公司在瓦砾乡建立生态猪养殖基地,重点是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即援建资金对农友公司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约150万元左右,由公司免费提供养殖技术,优惠供给二杂猪种、生态饲料,定向收购商品猪,带动农户发展生猪养殖,让援建政策惠及更多的生猪养猪户,并引进先进的“零排放”生猪生态养殖技术,力争在2010年底全乡年出栏优质商品猪30000头,年存栏能繁母猪1800头,年出栏仔猪30000头,全乡农民人均养猪产业纯收入达到4000元,循环经济模式得到推广和应用,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目前该养殖场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5000平方米圈舍和配套设施)已经动工。
同时,注重机制创新,突出宁波特色。在产业项目资金投入上,宁波援建指挥部坚持地方政府出一点,援建方帮一点,项目单位筹一点“三个一点”原则;在产业项目运作机制上,坚持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惠及更多灾区群众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则;在产业项目组织架构设计上,坚持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