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象山,诠释着生态建设所带来的繁茂
稿源: 浙江日报  | 2009-05-15 10:25:45

  这里的天湛蓝的,云轻快的,风软软的,山色葱茏如黛。

  海水拍打礁石,卷起朵朵浪花,与蓝天白云相映见趣;海面上渔船泛荡,和几羽灰鸥上下交织,长空碧海清气纷总。

  细细的、柔柔的宛如金子般的沙子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远处留几行或深或浅的游人足迹,引人无限遐思,直到那白云深处。

  山坳里的桃花开了,粉面妆带,羞答掩映,伴几垅灿烂的油菜花,引来蝶围蜂绕,景致放荡到无可收拾。

  袅袅炊烟,斜阳酒旗;生态呈祥,润泽濡染。象山,东方的不老神岛,诠释着生态建设带来的繁茂。人间乎!蓬莱乎!

  认识象山还是从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开始的。文中说左联五烈士之一的白莽是象山人,于是便有了对象山的影响,但不知在东或西南。白莽曾翻译过匈牙利诗人裴多斐的一首长诗,其中“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为世人传诵。

  象山,因县城西北有座“形似伏象”的山,故名象山。唐时立县,县城在当时的蓬莱山下,又因蓬莱山上有秦时徐福和南朝时方游道士陶弘景炼丹时留下的井,人们叫它“丹井”,山下的县城也称为“丹城”,故象山又名“丹城”。

  拜道问水,有机会去象山采访,想了解一下象山的历史古今,翻几页书本,方知象山还有六千年文化的深痕呢,从而又牵出一段难以忘却的印象。

  一切都缘于1988年的一场考古,史前文化大白天下。在丹城的塔山西南发现了3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从而撩开了层层尘封的岁月尘埃,露出了象山的镜框,展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文化存照,史称“塔山文化”。从而了解到象山人与海的渊源。

  六千年的日月升沉,象山人与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赶潮弄海,不甘落后的人文特质,织就了独特的海洋文化,铸就了“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博大胸怀和“象山精神”。

  用“精神”二字和一个地名组合,形成一种文句加以称颂,标识着这个地域的文化、经济、社会在传承文脉,开拓进取,发展创新,励精图治上所呈现的物质财富得到社会的公认,并加以效仿。

  作为一个拥有海域661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00公里的海洋大县,象山因海制宜,利用种类繁多、生态多样、特色鲜明的海鲜资源打造了多种经营的海鲜干货和海鲜餐饮。无人不晓的象山海鲜在沪、杭、甬甚至全国迅速窜红,成为全国“新八大菜系”中“甬菜”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处半岛,山青、水秀、天蓝、地绿,又有“海上仙子国”之称,是象山的生态特色。利用上苍赋予的财富,早在1997年,象山便开展了滨海休闲旅游事业:松兰山度假村、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城、象山影视城和开渔节,是旅人们的心仪之处。“休闲象山”的品牌,载誉长三角。象山是华东地区最受欢迎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之一。

  “建筑之乡”的美誉,象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建筑界最高奖项的鲁班奖和詹天佑奖为象山增添了无上荣光。

  特色农业的培植,象山将安全健康的食品送往世界各地为之赢得了诸多桂冠,杨梅酿造的生态美酒,催生了一个绿色的品牌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六千年的悬河长挂,象山在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一文脉时,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将六千年文化宝库和现代革命烈士为国捐躯及为社会主义建设英勇献身的精神作为教育后人,历练意志的大学堂,并产生了物质效应。

  海洋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铸就了象山今天特有的地位。

  当中央把发展的镜头转向农村时,象山便开始用科学发展理念,在6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演了由县委、县政府亲自编排执导的建设生态县、以生态立县为主导,涉及10镇、5乡、3街道、53.2万人的各行各业的“人间大戏”。“剧”情复杂多变,牵涉之广,是象山有史以来最为悲壮的“大戏”。象山人致力于生态建设,并且享受生态县建设后所带来的生态成果:过去从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现在却奉献大自然,一个圆满的句号,象山人把它画得又大又圆,蔚为壮观。县委、县政府和环保局的惠民、为民、安民之举,得到了实现。

  印象象山是因为象山有“象”可“印”:大塘港水库鱼儿吻月,蓬莱山风起林吟唱;儒雅洋的桃花开了,红簇簇的;李家弄的麦苗绿了,碧油油的;瑞龙寺千年古刹传来吉祥钟声、塔山遗址六千年文化大放光彩。

  跨海大桥的建造又给象山的经济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今天的象山拥有蓝色的港湾、金色的沙滩、绿色的沃野和销往世界各地的安全食品。空气负离子1立方米1.47万个,营造了全县6500多平方公里的大氧吧。东方不老岛的美誉,诠释着百姓的富裕、幸福和健康。一个造福人类的人民政府,在生态建设中的作为,奏响了和谐社会的乐章。(许佐民)

【编辑:范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