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吃午饭叫“削刀”,吃晚饭叫“削猛”。日前,在慈溪市观海卫镇,几位老人向记者用慈溪话翻译着燕话词语,他们说的燕话,记者一点也听不懂,感觉就如听人说外语。言语间,几位老人忧心忡忡:周围会说燕话的人越来越少,燕话正面临着失传危险,他们盼望燕话能得到保护。
观海卫镇的干部告诉记者,燕话又称卫里话(卫现指观城),关于燕话的来历说法不一,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燕话起源明朝,当时朝廷派遣戚继光带领福建将士到浙江沿海抗击倭寇,这些福建将士把家乡的闽南话带到了这里,后来,很多福建将士定居在了观海卫一带,世代繁衍,他们的语言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慢慢形成了燕话。这一主流观点得到了一些事实的佐证。84岁的周杏芳老人燕话说得很好,他告诉记者,几年前,曾有个福建语言代表团来观海卫考察燕话,他被请去交流,对于一些物品的叫法,先由福建语言代表团的团员用闽南话说一遍,接着由他用燕话说一遍,大家一比较,发现发音大同小异。
对于燕话的现状,观海卫几位会说燕话的老人都忧心忡忡。王乾岳老人谈起燕话一脸无奈:现在会说燕话的基本上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主要居住在城北,而且大多文化水平低,不识字,不懂如何归纳整理,只能靠口口相传。现在的观海卫,燕话已成劣势语言,绝大多数年轻人讲的是慈溪话。王乾岳告诉记者,上世纪中叶,当地还有很多人用燕话来交谈,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会讲燕话的人已不多了,如今,仅剩下一些老年人还在说。王乾岳说,每次他看宁波电视台的《阿拉讲大道》,听主持人把宁波话说得那么好,总会产生一种将燕话这种观海卫独有的方言整理成册的冲动,可是要把燕话译成普通话,是一项很大的工程,而且一翻译,连音调都变味了。
78岁的林荫在观海卫老街开着一家照相馆,他也会说燕话。他告诉记者说,上世纪70年代,燕话在当地非常盛行,只有从外地移居至此的人不懂,如今只有在城区的西北角,有一些老人在讲燕话,还有就是一些从观海卫镇到海外的老人,偶尔回乡还能讲纯正的燕话。“燕话是慈溪的文化遗产,如果等到老人们都不在了,再想保护就晚了。”林荫说。
记者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燕话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有历史资料显示,由于燕话发音不涉字义,外地人难以听懂,因而在抗战时期,燕话是三五支队联络情报的工具,而在十里洋场,燕话曾是宁波商人虞洽卿证券交易时用的暗语。 (陆艳羽 杨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