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年和他的藏品。
带有小烟囱的熨斗。(冯小平 摄)
家住江东明楼街道徐家社区的曹洪年有一个嗜好,收藏熨斗。现在,他的家里有上百只各种形状的熨斗。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曹师傅家里。曹师傅说,家太小了,把熨斗放在整齐的架子上只是奢望,目前只能将熨斗用纸包起来塞在床下或桌子下面。说话间,曹师傅从床下拖出一只硬纸箱,那些锈迹斑斑的熨斗都用纸包着。曹师傅说,原先他对收藏瓷器有兴趣,一有空就在一些旧居拆迁现场转悠,经常看到有些拆迁户出卖旧的熨斗,当时也没特别在意。十多年前的一次,他在青岛旧货市场发现有人在收藏熨斗,看到那么多形状各异的熨斗,觉得蛮有意思的。想到宁波收藏瓷器的人已经很多,而收藏熨斗的人还不多。他觉得这种收藏也有别有情趣,就把兴趣转移到熨斗收集上来。由于曹师傅“换位”既快又早,没几年功夫,上百只从明朝到民国、形状各异的熨斗就囊入他收藏中。
海曙三市旧货市场和那些将要拆迁的旧居现场,是曹师傅常去的地方。他说搬迁的居民都会把家里一些旧东西拿出来卖掉,他收藏的许多旧熨斗就是通过这种途径得到的。收藏这么多不同年代的旧熨斗,肯定花了不少钱吧?曹师傅说他的藏品中最贵的是明朝晚年的铜制精雕熨斗,花了600多元买来的,而最便宜的熨斗要数他两天前刚从三市旧货市场淘来的那只,只花了4元钱,产于上世纪60年代。
据曹师傅介绍,最初的熨斗一般是用红铜(又名紫铜)、黄铜、铁等制成的,而现在大多熨斗的材质是不锈钢。变化最大的是熨斗的形状和使用方法。明朝的熨斗是用木炭加热的,形状像碗一样,有一个把手,烧红的木炭放在里面,当熨斗达到一定温度后,就可以熨衣服了。由于这种熨斗会产生很多烟雾,因此到了民国时,熨斗上面又多了一个用来排烟的“小烟囱”。这种用木炭加热的熨斗,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宁波市区还有居民在使用。记者在曹师傅的家里还发现一只只有火柴盒大、用青铜制作的三角形小熨斗,形状像烙铁。“这是用来熨衣服角落的,大熨斗熨不到的地方,就用这个小熨斗来搞定。”曹师傅如是说。
“把这么多的熨斗放在一起,就是一部别具特色的中国熨斗的演变史。先进的生产工具推动生产的发展,而我收藏的这些熨斗大多是从本地普通百姓的手中购得的,它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宁波服装生产的发展过程,也证明了宁波是著名的红帮裁缝的发源地。”曹师傅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