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郑登桥在园林一角。(记者 杨绪忠 摄)
在余姚市朗霞街道的熊家街村,郑登桥远近闻名。这主要源于他建造了一座占地面积10余亩的园林。“土地全是租用的集体土地,我的出发点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园林式的民间博物馆!”郑登桥告诉记者。
建造园林源于他的收藏活动
“饥饿和画画是我童年时最深的记忆。”今年42岁的郑登桥这样感慨地回忆起他的身世。他出生于熊家街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以务农为生,母亲是一个又聋又哑、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因此一家人的生活总是显得很窘迫。幼年时,郑登桥就喜欢写写画画,由于家里穷,他就捡一些香烟盒当作画纸,随便用一只铅笔头,一画就是一整天。
15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了,家里就靠母亲打零工生活,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才得以上完高中。1987年,郑登桥在当地一所乡村中学任语文和美术教师。因为努力创作,他应邀加入了一家省级书画协会,并在一些全国的书画比赛中获奖。之后,他开始自学关于书画和古玩的鉴定。凭借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对市场敏感度,他把古玩字画流通这块“蛋糕”也做得越来越大。
在从事收藏活动中,他发现收藏的真正乐趣是与人分享。于是他萌生了建造一个公共园林博物馆的想法。
“这是我最得意的山水画作品”
从收藏行业中赚到了钱,也集纳了不少价值连城的“宝贝”,郑登桥开始着手实现他多年的梦想了。1996年,他建起了自己的私家住宅博翰楼。这幢面积30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有3层,墙头高耸,古朴雅致,房间内安顿了他的近千件字画和古玩藏品。
之后,他就以博翰楼为起点,开始了他建造园林的宏大计划。为了借鉴其他园林的长处,他十多次赴苏州、无锡和杭州等地考察,从那些经典的园林建筑中获取灵感。园林中大到假山、池塘、回廊、亭台轩榭的布局,小到细微的墙面花纹、饰图等,都是他亲自设计的。
“这么大的一个园林,没有一张设计图纸,全凭我自己的感觉来规划布局。”郑登桥告诉记者。除一些墙头的瓦片是他请来建设天一阁的师傅操刀外,所有工人全是他请来的普通建筑施工人员。经过精雕细刻,到今年3月份,这个名为“灵泽园”的园林已初具规模。园林共分南园、中园和北园三部分。“沧浪亭”、“无穷阁”、“清心亭”,每一幢建筑,郑登桥都赋予其人文的色彩。而园林回廊中,则陈列着主人从各地搜求到的各种字画珍品。
“园林,其实是我最得意的山水画作品!”郑登桥自豪地说。
欲建立最别致的私家博物馆
郑登桥告诉记者:“从内心来讲,我从来没背离一个文人的心态,总想在喧哗的世界中寻找一点心灵的宁静。灵泽园的初步建成算是了了我的心愿,但我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把这个园林建成一个传统文化的私家博物馆,让‘藏在深闺人不识’的中国收藏文化得到弘扬。”
他举例说,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因而园林本身就具有非常大的收藏价值。
记者注意到,灵泽园内隔而不绝,漏而善变,别有洞天的山水庭院让很多前来参观的人留连忘返。
郑登桥的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在园林建设期间,政府部门给了他很多帮助。
目前,这座规模庞大的园林仍未完工,郑登桥斥资200万元正在中园的西边建造一座水中画舫和戏园。他说,待园林建成后,愿意免费开放园林,欢迎更多的人前来参观,藉此把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