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八旬老医生:X光机曾是一院“镇院之宝”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9-06-11 07:53:57

楼医生正在看片子。记者 王鹏 摄

上世纪50年代市第一医院的大门,现作为偏门使用。记者 王鹏 摄

  [开栏的话]

  本报今起开设“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看60年”专栏,刊登在60年岁月里普通市民的生活经历、亲历的事件和故事,反映市民看到的、感受到的宁波60年沧桑巨变,展示宁波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辉煌成就,敬请读者关注。

  楼垂久,84岁,宁波最早的放射科医生、教授,在市第一医院工作56年,一生读片无数。

  [人物简介]

  1913年6月,县学街念书巷,一幢三厢楼房挂上了“鄞县公立医院”的牌子,和当时随处可见的教会医院或私人诊所完全不一样,它是地方政府办的,全省独一无二,公立性质保留了近百年。1949年5月宁波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家仅有60张病床、83名医职员工的医院;同一年,24岁的楼垂久从浙江医学院毕业,来到宁波,此后他一生与这家医院紧紧相连。

  “镇院之宝”为孩子治蛔虫

  楼垂久起初进的是当时宁波条件最好的华美医院(即现在的市第二医院),那是美国人办的教会医院。医院里6台美国进口的200mA X光深部治疗机让这个初出校门的小伙一下瞪大了眼睛:“这是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高级机器啊!据说只要照一照,人肚子里的东西都能看清,太神奇了!”出于好奇心,他选择在放射科实习,后来成为当时全市惟一的放射科医生。

  1953年,市卫生局调整各医院的分科,市第一医院以内科为主,楼垂久被调了过去,带去了华美医院的机器,设立了放射科。

  新科室一下红了。作为当时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之一,X光机简直成了“镇院之宝”。大家都很想看一看,这个能照出人体五脏六腑的外国机器是什么玩意儿。那时人们对X光线对人体的辐射伤害还一无所知,医院收费又便宜,于是每天都有很多人排着队来照,有时一天超过百人。1958年,一院引进了新的400mA X光机,曝光时间更短,清晰度更好,用了20多年。

  说起那段辉煌历史,八旬老人脸上泛起红光:“看得最多的是蛔虫,那会儿虽说技术差点,可虫尾巴都能看见呢!”

  解放初最常见的是肠道蛔虫病,楼垂久说,当时人们普遍不太讲卫生,孩子满地爬,什么都吃,蛔虫很普遍,可怕的是蛔虫钻入胆道,造成胆道蛔虫症。病人常常痛得满头大汗,在床上直打滚。

  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楼垂久琢磨出土办法,让患者饮钡餐(硫酸钡),然后用X光透视,常常看到蛔虫的尾部还在十二指肠中。他有一套特别的按摩办法,摸着摸着蛔虫就从胆道内出来了。这一经验后来引起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把X光机从豪华病房里拖出来,给普通乡下孩子治蛔虫,是楼垂久这辈子最骄傲的事之一。他始终认为,公立医院就是为最广大的劳动人民服务的。

  先进仪器看清疑难杂症

  X光机当家一直当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上世80年代,头颅CT、B超、750mA X光机等设备陆续引入,先进的仪器帮了医生们极大的忙。

  20多年前的一个大手术,几位老医生仍记得,脑外科医生李慕恒从人脑中取出一个拳头大的肿瘤。患者是个20岁出头的“愣头青”,没人想到坏脾气竟和头里一个瘤有关。小伙因头痛来求医,医院刚引进了第一代CT,一照发现脑部的肿瘤已经有拳头那么大。当时许多人都不敢相信,是图像最终说服了大家,这个手术李慕恒做得艰难,如履薄冰。这么大的肿瘤在宁波史无前例,当时引起了极大关注,肿瘤被取出来后至今仍作为标本保留。

  “放到现在会简单得多,仪器会查得一清二楚。”楼垂久说,最老的CT只能对头部进行扫瞄,后来CT不断更新换代,上世纪90年代引进了螺旋CT,探测器由单排发展到双排、多排,如今用的是16排螺旋CT。磁共振引入后,放射科改为影像科。

  如今的医生们能通过多种仪器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病人的胃、肺、肝等多种脏器的病变,疑难杂症变容易了。他举了两个例子,原来肺部肿瘤要2厘米以上才能看出来,患者极其痛苦,但往往到死都不知是什么病,而现在肺部几毫米的硬块都不会漏诊;还有一种病俗称“噎病”,症状是食物难以下咽,其实多半是食道癌。

  楼垂久说,市一院准备再进口一台更先进的多排螺旋CT,能够清楚地看到人类最复杂的器官之一心脏及周围供血动脉血流和病变情况,到时候治疗冠心病会更加方便。

  两层小楼变成了现代化大楼

  楼垂久退休后被医院返聘,依然每周上班。走到大门口看到旁边市一院新的医疗大楼暨宁波国际医疗保健中心热火朝天地建设,他常常会想起60年前县学街医院旁那个孔庙。解放后,孔庙的大门成了医院大门。门诊是低矮简陋的平房,没有专门的急诊,住院部是两层的小楼……

  往事历历在目,1984年,新的住院楼造了起来,共6层,无论从规模还是设施,都算全市领先。1994年,一院在包玉刚先生的资助下又造了一座住院楼,原来的住院楼变成了门诊楼,一直沿用到今天,同时柳汀街上造了新门,大门由朝南改为朝北。

  如今,市一院有床位1000余张,职工1200人左右,23层的新大楼将成为宁波最先进的医疗大楼。

  相关链接

  解放初,我市医疗卫生事业机构少、人员缺、设备差、技术弱,经过这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和30年前相比,每千人拥有的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都增长了2倍,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6岁,全市孕妇、婴幼儿死亡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编辑: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