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励双杰正在翻阅珍藏的家谱。(朱和风 摄)
宅院的砖墙日渐斑驳,家门口的小河也渐现干涸;但是,深藏在家里各类极具史料价值的家谱却日见丰盈。今年4月9日,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善本室主任沈津先生,来到慈溪人励双杰的书宅“思绥草堂”,欣喜地看到了此前从未见过的家谱善本。回到美国后,沈先生撰文认为励双杰是中国民间收藏家谱的魁首,并戏称他的家谱藏本“富可敌省”。
兴趣起于偶然
对于自己收藏家谱的爱好,励双杰说,纯属偶然。上世纪90年代初,20多岁的他在慈溪周巷姚北古玩市场淘古书时,突然看到一部32本的上虞西华顾氏家谱,一下子激动得双手颤抖,他紧紧地攥着这部散发着霉味的家谱,不计价格就把它买下了。
上虞西华顾氏家谱到手后,励双杰每天挑灯夜读,如饥似渴地沉浸在家谱所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中。从这部普通人家的家谱中,励双杰看到了顾氏家族的兴衰荣辱,进而参悟到人类生生不息的规律和个体生命的活动踪影。
一部家谱就是一部演变着的历史。从此,励双杰对家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国内研究家谱的人不多,资料书籍更是稀缺。他得悉有人手头有一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工具书,想查阅资料,不料对方不愿出示此书,叫励双杰写好所要查阅的条目,然后愿意以书写的形式告诉他。此事对励双杰刺激很大,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另辟蹊径研究家谱。后来,在亦师亦友的童银舫指点下,他将慈溪、余姚两地的家谱资料收集起来,编成了《慈溪余姚家谱提要》一书,出版后,此书深受“寻根族”的欢迎。
倾囊购置家谱
励双杰的家在慈溪白沙路街道,这里以前是农村,上世纪80年代自建的农家小院早已显得破旧。妻儿早就希望一家人能尽快搬入城区的商品房,但励双杰不同意,因为城里房子太小,容不下他花十多年心血收藏的一万多册家谱。
励双杰“思绥草堂”的二楼是家谱收藏室。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台地区的古旧家谱搁在比人还高的书架或水泥地上,种类有一千多种,藏本一万多册,包含三百个姓氏,其中80%是孤本。说起这些来之不易的家谱,励双杰告诉我们,1998年夏,有人告诉他余姚马渚有户人家“文革”期间偷偷藏了一部家谱。他听说后骑着摩托车载着介绍人赶到马渚,终于购得了这部家谱。正当他兴高采烈地骑上摩托车要离开时,一名年轻人突然问他是干什么的。由于怕另生枝节,他谎称是收木桶的。没想到那年轻人扭转头竟提着几只木桶追了上来,弄得他哭笑不得。
励双杰在一家普通公司工作,并没有强劲的经济作后盾,却无怨无悔地把积蓄用在收藏上。有一次为收购家谱,他一下子拿出了8万元。有人说励双杰真是怪人,买来这些薄薄的脆脆的黄纸头能发财吗?
家谱使他成才
经过十多年来的不懈追求,励双杰已在国内的家谱研究上初露头角。读谱所得,他在《寻根》、《谱牒学论丛》、《天一阁文丛》、《北京日报》和《藏书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还编著出版了《中国家谱藏谈》等书。目前,励双杰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励双杰说,家谱里“潜伏”着许多史料。一次他研读《袁氏族谱》时,发现了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为岳母等人所撰写的三篇文章。而在现存的文献资料中,何叔衡的文章流传不多。后来,励双杰将自己的发现写成文章发表在《藏书报》上,为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史料。潜心研读枯燥的家谱,丰富了励双杰的知识,开拓了他的视野。一直以来,许多资料都说地质学家李四光是蒙古族人,他的祖父是清朝末期讨饭逃难来到湖北黄冈县的。但励双杰在阅读《库李宗谱》时,发现李四光的祖上早在明末清初时,已从湖北的黄冈张店库迁到同县的回龙山定居,并在此繁衍后代,于是他认为李四光应该是汉族人,因为始修于清雍正朝的家谱更接近历史的真实面貌。后来,他将自己的发现写成文章发表在《家谱与地方文化》一书上,大胆地提出李四光是汉族人的新说。
几年前,励双杰在网上开设了一个同样叫“思绥草堂”的博客,将家谱研究中的发现、心得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一次,台湾的盛先生通过博客看到一篇有关盛氏家谱的博文后,通过各种途径和励双杰取得联系,希望能够得到有关湖南盛氏家族的史料。励双杰毫无保留地复印了一份寄去,事后盛先生欣喜地写信给励双杰,感谢他帮自己找到了“根”。去年3月,励双杰应邀参加由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上作了《家谱与地方文献》的专题发言,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
早在十年前,励双杰就获得了慈溪市十佳藏书家庭的称号。研究家谱使他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也使他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因为对家谱有感情,去年他还创作了一部反映民国期间多方争夺珍稀家谱内容的长篇小说《阳谋》。他说:“我对其他娱乐活动没有兴趣,家谱研读和写作,是我最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