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成就大爱的土壤—再记无偿捐肝的林萍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6-15 08:18:07

林萍(中)和家人

  现在,林萍无偿捐肝救女孩的事迹在甬城广为传诵,感动了无数新老宁波人。人们在为林萍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的同时,都想知道林萍的生长环境和成长过程。于是,我们再次走近了林萍和她身边的人,去寻找一个普通人的不普通,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

  爱的种子在她心中根深蒂固

  1967年1月7日,林萍出生在镇海区澥浦镇庙戴村。作为家中长女,林萍从小就很懂事,从不让父母操心。

  和林萍同一个墙门长大的陈春晖清楚地记得,林萍从小就很独立,很有正义感,是“孩子王”,大家都愿意跟着她玩。陈春晖胆子小,经常受一些男孩子欺负,林萍总是站出来做她的“保护神”。有一年,5岁的陈春晖在河边玩耍,看到河边的青苔上有螺蛳,就伸手去拣,结果滑到了3米深的河里。正在一边洗碗的林萍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拽住她的脚,把她拉了上来。当时林萍只有10岁,刚学会游泳。“就是现在回到老家,林萍还是像亲姐姐一样帮助我、照顾我。”说着说着,陈春晖的眼泪流了下来。

  林萍在同学圈中是有名的“滥好人”。高中同学郑社军说:“林萍是那种即使多年没见,只要一见面你就能喊出名字的人,因为她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她总是为别人着想,许多同学都接受过她的帮助。”他记得,有一次放假,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社会调查的作业。刚巧他们这一组同学都很腼腆,不知如何是好。林萍知道后,自告奋勇联系了一家企业,帮他们完成了作业。“现在,每次开同学会,联络工作都归林萍,预定场地、安排节目,林萍乐此不疲。”

  林萍的父母都是农民,不善言谈,但一提起这个女儿,老两口总是满心欢喜。林萍父亲教育孩子采取的方式是顺其自然,“懂事的孩子不用操心”。

  “无论出嫁前还是出嫁后,她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林萍母亲说,林萍从小就很懂事,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恋爱、结婚,都没让父母操心。相反,一直以来家里的事都是她一个人扛着。

  5月8日是林萍手术的第4天,林萍大弟弟林斌的快餐店开业了。这个店林萍除了出资还一直帮着张罗,说起这些,林斌一脸惭愧,“孩子都3岁了,平时穿的衣服,玩的玩具,都是我姐给买的。”不仅两个弟弟把姐姐当主心骨,就连两个弟媳妇也把这个大姑姐当成依靠,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甚至打疫苗这样的小事,她们也会打电话跟林萍商量。

  林萍父母家连个电话都没有。这些天,老两口都是靠小儿子的转述了解女儿的情况,心里有许多不放心。“林萍是个好心的孩子,吃了啥苦都不跟我们讲。”林萍的父亲说,知道林萍血型配对成功后,老伴曾在林萍家住了一晚上,目的是阻止她捐肝。“林萍答应她妈不去,我们都信以为真了。知道她真的去上海捐肝后,我们都为她担心。现在看到社会各界对她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也就放心了,毕竟林萍救了孩子一命,这也值了。现在就是盼着林萍的身体早点好起来。”

  “林萍做这件事一点都不奇怪。”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曾经教过林萍一年语文,虽然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他依然记得这个学生。他说,记得林萍不是因为学习成绩,而是她的热情、善良。

  “即使手术台上躺着的不是小徐洁,而是其他任何需要帮助的人,林萍都会尽己所能的。因为林萍生活在这片充满爱心的土地上,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充满了浓浓的爱意。”林萍单位领导虞朝晖最了解林萍。

  亲人的支持让她坚持下来

  林萍和丈夫王海文是高中同级不同班的校友,那时虽然认识但从来没有说过话。王海文依然记得,当时的林萍活泼、漂亮、热情、大方。工作后,两人又在同一个社办工厂相遇。王海文说,林萍与其他女孩扭扭捏捏不同,特别喜欢帮助人。正是这一点吸引了王海文的目光。恋爱后,王海文发现,林萍特别善解人意,知道王海文家条件不好,她从来不提任何要求。1991年,林萍和王海文结婚。至今,女儿都18岁了,两人总共才一起看过两场电影,说起这些,王海文总是觉得愧对妻子。

  王海文事业发展不太顺,企业改制后,他辞职开了一家五金店,一年后关闭了。此时的王海文一贫如洗,但就是在这最困难的时候,林萍嫁给了他,并给他鼓励和支持。2007年,王海文从银行贷款和朋友合资开了一家小厂,产品全部出口。工厂红火了没两年,就遇到了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这让王海文心中十分压抑。每当王海文心情不好的时候,林萍都会耐心体贴地开导他。想到这些,王海文都会深有感触地说:“林萍不仅是个热心人,更是个温柔体贴的妻子。”

  4月中旬,林萍决定去上海瑞金医院进行血型配对。临行前,王海文问妻子:“你知道手术的风险吗?”林萍深情地望着丈夫:“你会永远照顾我吗?”王海文沉默了,尽管他心中多么不支持妻子的决定,却一时也找不出拒绝的理由。“孩子太可怜了,因为我的阻拦而失去了抢救孩子的机会,我会后悔一辈子的。”王海文向妻子提出的唯一的要求是,要妻子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她的父母和女儿。

  林萍走后,王海文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夜不能寐。他开始疯狂地上网查找肝移植方面的资料,并找多位专家咨询,他想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安慰自己,支持妻子。

  手术前一天,林萍哭着给王海文打来电话。医生对她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手术中的一些情况比预想的要复杂,手术后半年至一年不能剧烈运动。听着妻子的哭诉,王海文心中万结纠缠,唯一能做的就是安慰妻子。

  放下电话,王海文久久不能入睡,他又爬起来给妻子发短信:“现在,如果撇开外界的所有压力,你还愿意做这件事吗?”妻子回复:“我只是觉得孩子很可怜,应该救她!”“那你放心,我会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这是王海文在林萍手术前发出的最后一条短信。

  手术当天,王海文赶到上海,在妻子的监护病房外守了一夜。第二天,费劲周折,他终于争取到了1分钟的探视时间。经过30多分钟的消毒和穿戴,王海于见到了妻子。看着妻子憔悴的脸,握着妻子的手,王海文坚定地说:“你什么都别想,家里有我。”此时,王海文看到,林萍的眼角流出两行热泪。

  “妻子回家后,我们全家人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我现在除了心疼妻子,还多了一份自豪。”经受了这场考验的王海文开始兑现对妻子的承诺。

  林萍的婆婆对儿媳妇捐肝救人的举动比家里其他人更多了一些担忧,从开始的坚决反对,中间的默默祈祷,到如今的全心照顾,一向乐观的婆婆回忆起一个月来的经历感慨颇多。5月19日,为了迎接出院回家的林萍,婆婆买了170多元钱的菜,给林萍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这顿饭花去了她一个月生活费的近一半。一向节俭的婆婆用自己无声的行动表达着对林萍的支持。

  由于担心女儿无法承受,捐肝的事林萍一直瞒着女儿王林。林萍原本以为女儿知道了真相会责怪自己。没想到王林见到妈妈出奇平静:“妈妈,你看起来气色不错。”在林萍眼里,经过这件事,女儿长大了。

  妈妈不知道,这些天来,王林反复告诉自己:“见到妈妈一定不能哭!我一哭,妈妈就会哭,这对妈妈的身体不好。”她告诉记者,这句台词已在心中练了很多遍了。

  林萍的举动无疑是伟大的,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林萍身后时,我们却发现林萍身边聚集了太多善良的人,丈夫、父母、婆婆、同学、朋友、邻居……

  职业的熏陶让爱心升华

  1997年,林萍进入保险行业。保险是体现责任和爱心的行业,保险公司不仅培养了她的业务能力,更加深了她对责任和爱心的理解,她用责任追求真正的快乐,爱心在这里得到升华。

  2002年3月,36岁的林萍加盟太平洋保险,成为一名营销员。短短几年时间,她用热情和努力经营着自己的保险事业,业绩不断飙升,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连续两年被评为宁波市优秀寿险业务员,入选了太平洋寿险总公司第十届蓝鲸会员。

  林萍的主管领导虞朝晖对自己的下属非常了解:“作为业务部门骨干,林萍向来工作勤奋踏实,尽职尽责,即使工作上一时落后,她也不会为自己找理由开脱。”今年4月,正是林萍瞒着领导和同事往返上海和宁波进行血型配对的时期,一名团队成员的家人生病,另一名团队成员的妻子生孩子,这个月林萍小组业绩不理想。为此,虞朝晖对林萍提出批评,她一声不吭。在公司的一次早会上,领导让业绩没达标的负责人上台说明情况。轮到林萍上台时,林萍没有像前面几位那样给自己找理由,而是坚定地说:“做得不好就是不好,我不想给自己找理由。人生有潮起潮落,能坚持到最后才会笑得最美。”

  对新人,林萍从不苛求,而是根据他们自身特点进行培养。小贺是一名保险新手,进入林萍团队后,凭着运气做了几张大单,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做保险也没什么难的。发现苗头后,林萍多次教育小贺要认真学习。刚开始,小贺不以为然,对林萍的话并不买账,但接下来,她尝到了不专业的苦头:客户要求对产品进行深入讲解,小贺却解释不清,客户很生气要放弃投保。这时候,林萍及时站出来,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帮小贺挽留住了客户。小贺这才认识到自己专业能力方面的不足,主动找林萍学习保险知识。如今,小贺已经成长为支公司的业务骨干。“我从林萍师傅身上不仅学到了做业务的本领,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她很善于跟客户聊家常,聊着聊着,客户的戒心消除了,需求明确了,业务自然就做成了。”在林萍的客户童国芬看来,林萍是个勇敢的人、诚实的人。“林萍卖保险跟一般人不一样,她从不说谎,不夸大产品的功能,一是一,二是二。我就是看中她的人品。”童国芬七八年前就开始在林萍处买保险,这些年来,她们已经成为了朋友。“我现在就希望林萍身体快些恢复。”

  有一次,为了一张168元的综合意外保单,林萍开车近一小时跑到客户家里,就为了当面跟客户讲解清楚。别人不解,林萍说:“客户认可我才把保险投在我这里,冲着他的信任,我跑这一趟就是值得的。”在林萍的心里,客户永远没有大小之分。被林萍的诚心所感动,这位客户不仅每年都在林萍处续保,而且还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林萍。

  去年,林萍的一位客户肝上长了一个血管瘤,林萍得知后,安排住院、陪床,跑前跑后,不知道的人都以为林萍是病人的亲属。这些年,像这样帮客户联系工作、找对象,帮客户孩子联系学校,去医院陪护的事情,林萍可没少做。正因为把客户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林萍逐渐成了客户圈中的“百帮大姐”。

  有什么样的土壤,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花朵。十多年的保险从业经历,加深了林萍对爱和奉献的理解,从她的行动中,我们体会到她对责任的诠释。本报记者 张 鹤 镇海记者站 李阳育

【编辑: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