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器”外景
激智科技
“本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企业,以生产高端精密涂布为主,年生产能力300万平方米,可预见销售5000万元,现申请2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宁波激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入驻申请单上,理由清晰明了。
激智科技申请入驻的是今年3月起投用的宁波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加速器一期工程,位于高新区凌云产业园内。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现已建成八幢不同规模的生产厂房、一幢综合办公楼和一幢后勤配套用房,各项配套设施完善,智能化程度高。
科技企业加速器是介于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间的一种业态,包含与之功能相近、为产业界所熟知的企业孵化器的全部功能,并且增加了规模生产的物理空间功能,标准化厂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经过初步孵化并度过初创期,在国内外产业发展实践中具有独创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为二次创业“加速”
走进凌云产业园爱发科低温泵有限公司,1340平方米的厂房内,装修干净简单,一些员工正在做组装和测试。“加速器中厂房、后勤配套设施都是现成的,为我们发展提供了很大便利。”考虑到原来厂房太小,无法满足企业扩大生产需求,爱发科今年3月从高新区孵化器中创业成功后入驻了加速器。
作为国家发改委评定产品设计研发公共技术服务的平台,宁波科创制造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也以年销售500万元的业绩成功申请到加速器6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据科创公司负责人介绍,企业初创成功后,与激智科技一样,因为场地小不适应发展,走进了凌云产业园。
“入驻企业还可一次性获每平方米70元的房租补贴,并可享受高新区的产业扶持政策。”据高新区凌云产业园负责人介绍,除了提供生产用房外,科技企业加速器还提供后续研发用房、集中仓储和后勤服务,并为企业发展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
加速器对入驻企业也有一定的要求,除了要求符合宁波国家高新区的产业导向外,对其单位面积的投入和产出要求也远大于普通生产企业,其中单位面积投入一般要求在每平方米3000元以上,单位面积产出一般要求在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
目前,已经有8家创业企业通过评审可入驻该科技企业加速器,其中5家已办理入驻手续。宁波爱发科低温泵有限公司作为入驻加速器的第一家企业,已于今年4月下旬投入生产。高新区内的激智科技、恒通液压、威骏模具等多家企业也将于近期陆续入驻。
走进“后孵化器时代”
近几年高新区内不少科技创业企业在孵化器中创业成功后,需要进行扩大生产和进一步的研发,但孵化器中的场地难以满足这种需求,而企业的积累还未达到可以买地建厂的程度,不少企业在此阶段都遇到资金、场地等方面“瓶颈”问题。
根据这一情况,2007年开始,宁波国家高新区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加速器,为创业企业二次创业解燃眉之急。
科技企业加速器的设计理念,就是为高速成长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快速增长的空间和专业服务的功能,重点提供资源整合、市场化机制、专业的知识和服务。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俞承豪认为,为高速成长企业服务,就是抓住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
在这种需求下,宁波国家高新区的科技企业加速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孵化器功能的变化。在我国以政府办孵化器为主的模式下,企业加速器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果。
俞承豪分析说,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环境的要求,尤其是对空间的要求有不同的特点。高新区企业在初创期很小,然后逐渐发育出各种各样的功能,当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各块功能独立分解。很多快速成长的企业对于空间扩张的要求来得太快,因不能及时得到满足,丧失了成长的时机。加速器提供了一个企业能够成长壮大的物理空间,而孵化器却很难做到多种物业类型。
“科技企业加速器这个项目进行了比较好的市场细分,满足了企业成长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需要,正是我们这种企业所需要的。”这是不少已入驻加速器企业的共同感受。
量身定制“三套餐”
科技企业加速器是宁波市高新技术创业孵化基地的延伸,主要为全市机电一体化、半导体、光电、新能源、新材料创业企业提供更大的研发生产场地和深层次的配套服务。符合高新区产业导向的企业入驻将一次性获得房租补贴,并享受产业扶持政策。
从融资、争取科技专项资金到中介服务,高新区企业加速器将提供一系列服务套餐,为企业二次创业“注力”。
就融资服务而言,通过参股、引进等方式,与宁波首家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专业风险投资公司宁波东元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国家发改委批准担保行业试点单位和省内再担保试点单位宁波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等50余家机构和个人建立密切联系,为科技项目获取投资牵线搭桥。同时还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创立宁波市中小企业投资基金。
加速器还将每年组织入驻企业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火炬计划、国家创新基金、国家“863”计划和市级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基金等项目,专人负责,精心辅导,立项率高,帮助企业争取到政府各类科技项目资助。
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目前加速器已先后引进了近50家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法律、税务、专利、会计、风险投资、教育培训、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展览展示以及网上技术市场、科技人才市场、国际经济交流等多方面服务。
本报记者 朱宇 冯瑄 通讯员 李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