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交上朋友,学费又不贵,是各地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内在原因。叶根源先生为此在“甬城晨笔”发文呼吁,老年大学也应设届别,杜绝那些“循环轮读”者。这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这仍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上学难”问题。
据报道,宁波所有老年大学的总容量约1.5万人,而整个宁波市老年人口已有七八十万人,按10%估算,至少有七八万老年人有进老年大学的需求和愿望。供需如此失衡,如果还有人一读10多年,显然对其他人不公,设定届别年限确有必要。但问题是,即使设定了届别年限,该毕业的按时毕业了,老年大学的总容量不是一样满足不了需求吗?再说了,一些老人按届别毕业后,如果还想上学,又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政府加大投入,多设学校,让想上学的老人都有学上,想上几年上几年。但政府的钱毕竟是有限的,而应对“老年社会”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不可能像保证义务教育那样足额保证老年教育。破解其中的矛盾,引入市场机制,吸收更多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共同办学,应该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社会力量办学,自然要比公办的老年大学收费贵,但总有一些人愿意上,上得起。这也有利于优化老年教育市场结构,缓解公办老年大学的压力,减轻政府负担,提高老年教育市场的竞争力和活力,为更多老年人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