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人工增殖放流:拿钱打水漂吗?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6-28 07:52:55

  24日起,我市又一次拉开了一年一度的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序幕。对于此举,一些市民感到难以理解,甚至产生了疑惑,浩瀚大海本来就是养育各类海鲜的“大鱼池”,向大海投放人工繁殖的水产品苗种,这不是拿钱打水漂吗?

  我市近海日趋“荒漠化”

  曾经,有着975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1.3平方公里滩涂面积、海岸线长达1562公里的我市,拥有大目洋、猫头洋、韭山列岛、渔山等国内著名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但后来,随着过度捕捞、近海海域污染加重,海洋环境质量呈现退化趋势,优质海洋生物资源衰退严重,逐步向小型化、低龄化发展。以大黄鱼为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年产13.15万吨,到目前已形不成渔汛和渔期,同时随着优质鱼类资源的下降,海域中那些生命周期短、食物链级低,生殖力强的低质鱼、虾类及头足类的资源相应上升,渔业资源的群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资源原有的良好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渔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下降,导致了总渔获量下降、单位渔获量降低。对此,有关专家发出警示:如不能有效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尤其是随着一个个生物物种的消失,我市近海海域将可能沦为“荒漠化”。

  增殖放流已成“特效药”

  为了遏制海洋资源衰退的趋势,我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加强渔业资源方面的研究,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其中重点是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增殖。

  统计资料显示,从1982年开始,我市在象山港、渔山列岛和韭山列岛等海域以及姚江流域进行了持续的增殖保护,增殖力度逐步加大,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丰富水产品市场,增加渔民收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到2008年年底,累计增殖放流大黄鱼、黑鲷、梭鱼、曼氏无针乌贼、黄姑鱼、梭子蟹、毛蚶、香鱼、石斑鱼、四大家鱼、中国对虾、中华绒鳌蟹等鱼(贝、虾、蟹)种近15亿尾(只),投入资金超2000万元。

  有关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我市通过连续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已对恢复象山港以及我市近海海域的渔业资源,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多样性,形成稳定的鱼类种群结构,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事实证明,增殖放流现已成为恢复我市近海渔业资源的一剂“特效药”。

  海洋保护也应“社会化”

  总体上看,目前增殖放流的规模还不够大,投入也明显不足,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环境修复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近两年来,很多渔民、院士专家、人大代表和基层渔业工作者纷纷呼吁,要进一步加大增殖放流的投入和工作力度,并倡议设立一个全国性的增殖放流节日,以推动增殖放流事业发展。

  有关专家认为,这些呼吁、倡议值得认真研究、积极实践。很有必要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作为一项事业来办,充分调动全社会支持、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增殖放流活动,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规范管理,力争增殖放流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宁波日报记者王量迪通讯员陆素忠涂金珠)

【编辑:陈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