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中山路历经4次拓宽,变得愈加繁华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9-07-02 07:19:17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山路(资料图片)。记者 王增芳 摄

  人物简介:王善波,宁波市市政工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15年前,中山路进行了迄今为止的最后一次拓宽,对中山路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改造。当时,不到而立之年的王善波接到了中山东路(和义路至解放南路)一段的拓宽任务。

  第四次拓宽中山路

  当时作为市政总公司下属一分公司的一名项目经理,接到这个任务后,王善波兴奋了好几天,因为他从小就知道中山路在宁波人心中的地位。“听我爷爷和父亲讲,中山东路和中山西路始建于唐代,原名叫东大路和西大路。194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现在这个路名。文革期间,中山路被改名为东方红大街,直到1981年才恢复为中山东路和中山西路。”

  作为甬城交通的主干道,中山东路历来就是宁波的商业中心。旧时甬上人称,扯布到“源康”,听书进“红宝”,下馆子上“状元楼”,买药找“四明药房”。宁波的名店名家有相当部分就集中在这一地段。而另一边的中山西路则集中了唐塔、鼓楼、范宅、永丰库遗址等文保建筑。

  王善波清楚地记得,1995年,中山西路的永丰库遗址还没有被发现,中山东路上的很多老字号已经搬迁或消失了。“源康布行和老三进鞋庄都搬迁到了别处,两家老字号原来的地块上正在建造当时的浙江第一楼,也就是现在的中农信大楼。”

  其实,在这次拓宽之前,历史上中山路已经有过3次拓宽改建。其中一次发生在解放前。解放后的第一次拓宽工程发生在1957年,中山东路向东延伸109米至江厦街,路的宽度从16米拓宽到了22米。上世纪80年代,中山路的规划宽度增至28米。

  上世纪80年代那次拓宽,孟文华作为施工队队长参与了建设。“那时中山路道路非常狭窄,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交通,市领导只给了我们3个月时间,把孝闻街至西门口一带的中山西路从22米拓宽至28米。”孟文华现在是市政集团董事长。

  照顾商家没全封闭

  万事俱备。1995年2月,王善波带领10来名同事成立了项目部。

  当时怎么会再次拓宽中山路呢?王善波回忆说,1994年,我市确定了“打通三横四纵,疏通城市出入主卡口”的三年城市道路建设方案,并将中山路改造工程列为“头号实事工程”。“根据当时市政府的一个文件,要求在中山路拓宽施工期间,沿街的各个商店都关门停业。”

  “我们考虑到商家的难处,决定实行半封闭施工,让商家都能继续营业。”这个决定得到了众多商家的一致好评。不过,也正是这个决定,让王善波他们吃了不少苦头。为了给商家留个能出入的口子,他们就要交叉施工。经常熬夜赶工,每天忙到凌晨两三点才回家。

  “其实,中山西路的拓宽更加值得书写。”王善波说,中山西路上屹立着一座唐天宁寺塔,是我国仅存的唐代寺前双塔实例。当时,有关施工单位为了保护这一甬城的历史坐标,特意让马路人行道在它面前拐了个弯。

  在中山东路拓宽工程上也有让王善波引以为豪的创新。“当时,我们第一次在宁波引入了路面防滑的铣缝技术,并且此后在宁波还全面推广了这项技术。要知道,就是这个技术,让中山东路15年来基本没有经过大修,仍能保持平整的路面。”

  铣缝技术是王善波他们从上海偷师学来的。当时,为了提高中山东路工程的建设质量,王善波去外面考察,在上海的时候,他发现这个技术同样适合宁波的道路建设。不过,他也不是全盘照搬,而是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上海人用这个技术时,并没有把那些坑坑洼洼做得很有规则,而是参差不齐,一点都不美观。我们对此作了一定的改进后,不但效果很好,而且非常美观。”

  期待中山路更繁华

  在中山路拓宽工程完工后,呈现在市民面前的是这样一条中山路:敞开式的十字街口,两旁人行道及隔离带有绿化种植,快车道中隔离栏上的盆景不断更新、改进;整条街的电话亭、路灯、行道灯、地灯、公共汽车停靠站候车亭、垃圾筒等都进行了统一的精心设计;人行道小方块的式样、花纹、色彩也是经过设计的。

  当然,最大的变化是道路变宽了。“在拓宽之前,中山路的宽度为28米,改造完成后中山路的宽度达到了42米,达到了双向四车道。”王善波说,中山路拓宽后变得更繁华了。中农信大楼不久建成了,不少专卖店也开起来了。他还记得,当时有一个统计数据,说是从久久天桥至曙光路的中山东路地段,有大小商业企业120余家,年营业额在20亿元以上。

  现在,王善波期待随着轨道交通1号线的建成通车,中山路能迎来新一轮繁荣。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