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虽说是在农村,但余姚谢家路村已有九成农民告别了摸田头的日子:近年来,村里冒出了近百家大小企业,干了一辈子农活的村民要么成了老板,要么在企业上班,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随着创业领域不断扩大、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宁波农民创业热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如今全市进入二三产业的农民几乎占农村人口的85%。
根据市委今年新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到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1.5万元,到2020年,将达到2.6万元。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城乡统筹,引导产业、人口、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培育有技术、懂经营的职业化农民,通过资本和技术投入来获得更多效益。
这几年,各地陆续建立了200多家培训机构,政府出资2亿元,针对当地产业需求进行农民创业培训。近5年来,我市培训农民超过百万人,其中转移就业近30万人。
与此同时,各地通过提升块状经济和各类专业市场水平,建成了一大批小型企业功能区,不仅带动更多的农民家庭工业参与到专业化分工中,还衍生出中介服务、连锁商业、农村社区服务、农家乐等新型业态,吸引农民前去创业。四明山区是我市的经济薄弱地区,过去农民创业十分艰难,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该区域出现了200多家农家旅馆、饭店。在余姚柿林村,40多位小老板带动1000多名村民稳定就业,村民人均收入比5年前翻了两番。
可喜的是,如今农民创业不仅和城市居民一样,拥有了信息指导、技术支持等优惠政策,还拥有了更多的融资渠道。目前,余姚、镇海等地均已推出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农民无须抵押和担保,只需通过信用评估,就能获得一定的创业资金。前不久,江北区“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新政策付诸实施,此举开了全国先河,目前全区有622户农户获得贷款2000多万元。
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为现代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市一半以上土地流转到大户手中,涌现了8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们以资金、技术和资源组合在一起,成了一个个“田老板”。近几年,我市从事一产的农民以年均五六万人的速度减少,但农业总产值却以每年不低于3%的速度增长,足以说明从事一产的农民减少后的效益。(宁波日报记者罗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