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祥根指着毛主席批示纪念碑和我们说起当年的情况。
“我在慈溪也算得上名人啦,我是全国劳模,十二次进人民大会堂开人代会,和毛泽东、周恩来都握过好几次手呢……”罗祥根老人很幽默,说完就哈哈大笑,逗得坐在一旁的老伴和保姆也笑了起来。
在采访罗祥根之前,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他有名,不光是因为他当选过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见过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关键是他是上世纪50年代全国农业集体化的带头人,是浙江省第一个农业高级合作社的组织者。正因为如此,《浙江日报》日前公布的“推动进步的力量60年60人——传媒人眼中浙江最具影响力人物”中,有他的名字。
不符合政策的事他坚决不干
在本报“难忘人物”征集中,推荐罗祥根的人最多,有五个。一般打进电话来推荐他人,基本上都是只能报出被推荐人的姓名和事迹,而推荐罗祥根的人都能顺口说出罗祥根的家——慈溪的大岐山村。
7月8日下午,在约好的时间,我们准备沿街找罗祥根老人的家,发现一个凉棚前站着一位戴草帽的老人,他正在向街边张望,不用问,他就是罗祥根了。一见面,问他高寿了,他说的数字让人吃惊——90。大家怎么也无法相信,这个笑声爽朗、步伐矫健的老人已经90岁了。
“我12岁开始和父亲一起务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81年4月10日离休,离休前是慈溪县县委常委、副县长,1971年开始当主管农业的副县长的。”我们的采访是从他离休以后说起的。离休的那天下午他到了岐山村,虽然之后还当过几年县里的政协副主席,但除非县里通知他参加活动,他一般不离开村子,算起来,他在村里已住了28年。
“共有五个孩子,有三个当农民,还有两个经商的,是前些年下岗后开始经商的。”老人坦然地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家庭状况,他的家庭和许多普通的农民家庭一样,这和他曾当过县委常委、副县长似乎没有任何关系。
“慈溪市的领导来慰问我时,总问我有什么困难,我都说没有,我能有什么困难?现在离休工资由离休时的59元都涨到了6000多元,还能有什么困难呢?”罗祥根老人说。
他组织的高级合作社获毛主席批示
老人见记者和他聊的大多是离休以后的生活,便主动介绍起了他工作时的情景。
他拿出了一本发黄的书,题目叫《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这本书记录着他引以为豪的往事。1950年下半年,全国进行土地改革,他一家六口总共分到了十多亩土地,他也当上了村农会主任。问题很快出来了,各家各户种自己的田,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效率偏低,国家号召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但不少农民受小农经济的影响,不愿意。他于1952年在五洞闸组织了集体所有制形式的“五洞闸集体农庄”,后又发展为“五洞闸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浙江省第一个高级社试点单位。
最初入社农民14户,耕地149.91亩,产品进行统一生产分配,实行“按劳取酬”。高级社的成立,使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短短四年,社里的皮棉亩产由农民单干时的29公斤提高到60公斤,合作社集体资金积累达到6万多元,社员增加到180户,耕地面积扩大到1300亩。1955年10月,浙江省委农工部把五洞闸高级合作社办社的成绩上报至中央。1955年12月27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编印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关于五洞闸高级合作社情况的简报作了批语,要全国学习五洞闸。1956年春,慈溪全县并社升级,五洞闸高级社与周围合作社并成拥有社员1462户、耕地10784亩的大型高级社。五洞闸合作社成了当时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旗帜。罗祥根也随着五洞闸一起成了浙江省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曾在人民大会堂发过言
让罗祥根自豪的还有一件事:在1954年8月召开的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了35名全国人大代表,罗祥根和竺可桢、马寅初等一起成为我省的全国人大代表。之后,他又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老人说,当了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除了有一两次由于工作关系没参加开会外,他参加了12次会议,这些会议最让他难忘的是1954年9月15日开幕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9月20日,新中国第一宪法表决时,他一拿到投票证,就毫不迟疑地在上面划了个圈,表示同意。“我国宪法的制定、颁布我也投了一票呢。”老人自豪地说。这次大会期间,他还上主席台发了言。“我发言的内容是结合五洞闸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做法,谈农业集体化改造。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坐在发言席后面,我用的是宁波牌普通话,怕大家听不懂,有些紧张。”罗祥根说。
采访快结束时,老人带我们去看了毛泽东批示纪念碑。这个纪念碑位于大岐山村原五洞闸供销社西墙,是1971年为纪念毛主席为五洞闸合作社批示15周年所立的,2003年12月慈溪市人民政府将纪念碑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看到,上面毛泽东的批示这么写着:这个浙江省慈溪县五洞闸合作社了不起的事例,应当使之传遍全国……
罗祥根老人站在纪念碑旁与记者告别,身后,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辉煌。
亲爱的读者,请将你心目中1949年至2009年间最难忘的人告诉我们。你可以拨打晚报热线电话87777777,也可以发短信(移动、联通和小灵通用户发至106266887),晚报记者将深入寻访这些人物,表达对他们的牵挂和敬意。
(记者杨静雅实习生冯露吴升静/文
龚国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