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7000元,对普通人来说可能不算多,可对一位靠政府救济生活的孤寡老人而言,那可是一笔巨款。今年已89岁高龄的杨素贞老人省吃俭用,将政府的救济金一分分省下来,将前几年捡破烂赚的钱一分分攒下来,捐给村里的孩子用于读书。连续5年,她年年捐款。
昨日,记者来到鄞州区洞桥镇程家村,杨素贞老人正在自家门前打理菜园。她身材瘦小,虽然耳朵有点背,但精神状态不错。老人住的是两间平房,家里找不出值钱的东西。该镇慈善分会秘书长李春根说:“这房子本来还是危房呢。前年,镇政府花了5000元钱,将房子整修了一下,堵了漏,修了门窗,并将墙壁粉刷了一下,看上去才像样。”“政府对我好啊。如果不是政府救济,我这把年纪,又没收入,哪能活到现在!”老人说,做人要知道报恩,她年纪大了,吃穿花不了多少钱,多余的钱还是给孩子读书的好。
老人第一次捐款是2005年。那年8月,老人听说镇里要对贫困孩子进行助学捐款,就拿着攒了多年的积蓄——2000元走进镇政府。老人家境贫困,大家都劝她不要捐这么多,捐100元表表心意就好了,可是,老人坚持要捐。“那年,老人的儿子凌仲德还健在呢!”李春根说,杨阿婆的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儿子腿有残疾而且智力也不太好。因为穷,儿子一直娶不上媳妇,母子俩相依为命,是村里出了名的低保户。
但是,杨阿婆却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挺满意。“当年我们能每月从政府那里领取100多元救济金。我和儿子都是农民,在村里还有一小块地,自己种点菜,平常基本不用上街买菜。儿子虽然干不了体力活,但能从街上捡点破烂,也能赚点钱。”杨阿婆说,当年捐的这笔钱,本来是想培养儿子的,但是儿子脑子不灵光。她说她在镇里生活了一辈子,镇里的孩子也就是她的孩子,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读上书。
第二年8月,老人又走进镇政府,再次拿出2000元。这次,干部们说什么也不肯收。可是,倔强的老人干脆坐着不走,她说:“你们不收钱,就不能帮助比我更困难的人,不收我就不走……”无奈,大家只好收下了钱。
2007年4月,杨阿婆的儿子因病不幸去世。晚年丧子的悲痛没有拖垮这位意志坚强的老人。她反而想:儿子不在了,自己再留着钱也没用了,只要能维持日常生活就行。2007年5月9日,年迈的她走了3公里路来到镇政府,捐出了儿子留下的低保补贴1000元。去年,老人又照例捐了1000元。两个月前,老人再一次来到镇政府,打开层层布,拿出一沓50元、10元、5元的钞票。工作人员一数,又是1000元。
村里人都说,老人真的不容易,平日连肉都不舍得买,戴的是5元钱一副的劣质老花镜。捐赠的7000元助学善款,是老人省吃俭用攒下的全部积蓄。
宁波晚报记者 叶海英 通讯员 王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