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鄞东横泾桥台 东风忽送笙歌近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9-07-26 07:47:07

缝补,聊天,逗趣,乘凉,戏台边的生活好温馨。

石桥成了戏台,演绎成江南水乡独到的风景。

碑记中明示:只许桥上演戏。

陈氏宗祠新修的照壁。

宗祠戏台金碧辉煌。

厢楼上,彩灯高挂,喜气洋洋。

  指路:可在汽车东站坐629路、621路公交车到邱隘下,也可在琴桥坐620路公交车到邱隘下。

  桥上的市井生活

  去看鄞东横泾桥台的这一天,正是38摄氏度的高温天气,近中午时,更是热浪扑面,眼前的景物似乎都蒸腾起来。在灼热的阳光下,裸露的皮肤被晒得生疼。

  这一次,我们要看的戏台与以往的截然不同,竟是十分少见的“桥台”,足以让我们忘却高温,欣然前往。

  鄞州东乡邱隘镇横泾村,有800年建村史,村中既有一座祠堂内戏台,又有一座桥上可演戏桥台。昔时每逢年节,祠堂戏台与桥头戏台成为浙东水乡的一道特色风景。

  流经横泾村的泾水自东向西,民居依水而建。横泾村的北面有东塘河,南部有中塘河,因此,横跨泾水的古村落系连南北水网。南宋建炎(1127~1130年)原籍河南颖川,世居嘉兴的奉国军司马、荣禄大夫陈昌来四明任职,卜居于此,以“俨然游龙横枕万龄之原”,而名村曰“横泾”。

  横泾村紧靠邱隘镇,现在有12个自然村,500余户,近1300人,大多姓陈。为沟通泾水南北后裔往返,便有了始建于宋代的“跨泾桥”。

  沿河前进,不久就远远地看到那一座“跨泾桥”,一座十分特异的桥。桥不大,建有戏台;旁边有殿,为“三元殿”;有庙,为土地庙;有亭,是用来歇足蔽雨的凉亭。

  亭中,三三两两地坐着一些村民,乘凉聊天。一名妇女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好奇地看着我们,孩子在母亲的怀抱里睡得很香,丝毫没有被我们这群陌生人打搅到。妇女的身旁是一位老人,应该是孩子的爷爷,拿着蒲扇不停地为孩子扇风纳凉。最令人惊讶的是,边上还有一个男子竟娴熟地用针线缝补一双破袜,堪称模范。有这么一幅悠闲的市井生活图景,令这炎热的酷暑也变得清静安逸起来。

  一片楼台泛水来

  跨泾桥,它是一座单孔石梁桥,全长12米,宽2.5米,桥南桥北各6级石阶,桥孔跨水2.5米,高2米,仅容一条航船通过。然而桥孔的东西即是一方宽达30米的河漕。临河又有宽达近10米的河街,于是村人又将长3.5米的桥面石板拼宽,成为一块宽深近4米的石板戏台,这座石桥就成为桥头戏台。

  为了避免雨淋日晒,又在紧靠石板桥搭建了每间面宽5米、深4米的五间风雨亭。其中桥南的两间为神殿和演戏的后台,中间一间是演戏戏台。而靠北的两间,一间作后台,另一间为路亭。

  所以,如果天气晴朗,桥就是戏台,河内、河岸就是宽敞的看场。大戏一开锣,那动人的低吟浅唱顺着水面荡漾而来,显得越发清脆曼妙,看戏的人们熙熙攘攘挤在河岸边,都想找一个好位置,细细瞧这方寸之地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许也不乏有人被挤下河,再争先恐后地拉上来,那场景甭提多闹腾了。

  如果刮风下雨,也没有关系,桥北的凉亭和后台就是戏场,街道就是看场。

  据村中老一辈介绍,昔日每逢八月十六、二月初九,杨树桥红、黄、蓝、白、黑五菩萨抬出来,与村民一起看戏。据立在桥畔三元殿旁墙壁上的嘉庆甲子(1804年)《公禁碑》记载:“桥旁建立亭台,本为中秋敬神,只许桥上演戏……不许在桥亭中晒物、歇宿、聚赌、经商及关留牛羊等……”

  因此,到了演戏之日,桥台鼓乐笙歌,水中舟楫蚁聚,街上人头攒动。一到晚上灯火通明,看戏的、经商的、祭神的、做戏的,桥台里外灯影人声荡漾于泾水两岸,大有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东风忽送笙歌近,一片楼台泛水来”的诗情画意。

  笑啼怒骂皆文章

  与简朴无华的跨泾桥戏台相比,陈氏宗祠的戏台就堪称精美和豪华。陈氏宗祠建于明正统(1436~1450年),就在离桥台不远的地方,穿过一条小弄后不久,就到了门面甚是气派的祠堂,还有专人看护。

  昔日,祠堂只有年节祭祀才演戏,且主要以陈氏后裔为主要看客,族中长辈们位列正厅,女眷嘉宾们在左右二厢楼内看戏。

  陈氏宗祠是一座占地700余平方米的独立建筑群,在南北纵轴线上,有照壁、围墙、门厅、戏台、中庭、大殿组成。照壁以内前明堂中间有一对高高的旗杆,头门开在前明堂东边和西边,仪门五间三道门,门厅檐廊还保存一对明代石门鼓。

  仪门对联为:

  宋室三鲍夫,

  明代五衙门。

  可见陈氏门庭显赫、气派不凡。

  陈氏宗祠的戏台在2007年8月按古式重建。进入仪门过“倒座”、屏壁之后的中庭中心,就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戏台。戏台深宽各4.8米,高1.5米,六柱着地,三围美人靠,16经涡线盘绕而上组成罗旋娥罗顶藻井。歇山式屋檐飞翘,倒挂狮、花斗拱全都贴金漆朱,煞是辉煌。

  戏台石柱刻对联:

  邪正忠奸俱为榜样,

  笑啼怒骂尽是文章。

  借古讽今,分辨善恶,启迪人生,正是演戏的目的所在。而横额恰是“以古为鉴”。

  戏台面对祖堂,硬山穿梁木构,中间相隔的明堂和左右厢楼十分宽敞,足足可容纳六七百人同时看戏。祖堂内有三十六条乌黑木柱,檐下卷棚顶,大厅分为五开间,梁枋上悬有十余块匾额,正中挂《昼锦堂》,据说取“青天白日,衣锦荣归”之意。

  所以,进入陈氏宗祠,不仅是为了看戏,实则是对陈氏祖上的历史和功绩的回顾和怀念。2008年12月23日,在纪念陈氏八世孙、中议大夫陈本深中举600周年之时,祠台做戏文5天,除了本村陈氏之外,各地陈氏后裔及附近村民也前来共享盛会,他们在品戏之余,也享赏了祠堂琳琅满目的木雕、砖刻和灰塑的精妙,尽受内外挂悬的对联、匾额和屏风的文化熏陶。

  源远流长毋忘我族宗功祖德,

  枝繁叶茂且看谁家子孝孙贤。

  这一对联就是说,无论是在祠堂祭祖或看戏,无非是聚集亲情、鉴古通今。横泾村的桥台和戏台就起到这样的教化作用。

  名词注释

  硬山和歇山:

  中国汉式房屋古建筑人字型的屋面为硬山,檐角起翘就成为歇山,多用于寺庙、宫殿。

  美人靠:

  木制栏杆之中较为精巧栏干古称阑干,亦作勾阑、倚阑。戏台上栏杆起防护和美化作用。

  张落雁 杨古城/文 余 慧/摄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