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网上流行“换客”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9-08-04 13:28:37

  中国宁波网讯 “糖糖”是宁波大学大二学生,之前在一户法国人家里做“免费”中文家教,她说自己将来打算去法国留学,趁此机会,跟着法国人强化法语就非常必要。虽说是“免费”,其实是一项互惠互利的“技能互换”。

  “换东西可以,换技能有何不可?”“糖糖”告诉记者,她身边不少朋友,有用绘画换高数,用钢琴换法语,用古筝换英语,只要有需要,只要双方能达成一定的协议,什么都可以换。

  中国美院上海分院视觉传达系的小黄告诉记者:“对学生而言,这样的交换更安全,不仅增加技能,还能交到很多朋友。”她说,只要条件合拍,自己会做更多的尝试。

  不光是高校学生,不少市民也在积极加入“易技”的行列,今年37岁的张先生在论坛上发帖,希望通过“食疗烹饪”之长来换取“交谊舞”技艺。而25岁的小张则希望通过“编程”换取任何可以增强个人素质的技能。

  记者就此采访了浙江大学社会学所的冯刚教授。“需求决定价值,这种交换方式其实也并非一种新兴时尚。”冯教授认为,在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也有不少人用贴街头小广告的形式来达到目的,但由于时空的局限性以及个体需要的差异性,让这种“条件比较苛刻”的交易很难找到匹配者。他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之间的“供”与“求”有了更为宽广的平台,通过“易物”、“易技”或“物技互换”,社会资源也得到更为灵活的整合。他指出,这种交换带有更多情感上的交流,相比直接的金钱交易,比较温馨和富有人情味。

  在宁波盛宁律师事务所兼职的侯老师也是一名高校教师,她对学生中流行的“技能互换”形式比较熟悉,在赞成的同时,也对这样的“交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个人之间交换若内容简单,出于情感方面的考虑,做了口头约定,不做书面协议也可以。”她说,但是一旦牵涉内容复杂或是个人与单位做这种交换时,还是建议大家签订相关协议,通过确认劳动关系来保证个人在提供服务时的各方面利益,尽可能规避在服务中可能受到的伤害。

  记者 徐 叶 王景波 实习生 徐静文

【编辑:范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