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妈妈”与孩子们谈心理健康。(丁 安 摄)
后大街社区百人龙鼓队。(李浙东 摄)
安置房建设工地的民工兄弟,辛苦了!(丁 安 摄)
中国宁波网讯 “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全国十佳学习型社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浙江省十佳和谐社区……
百人龙鼓队获全国中华鼓舞大赛“山花奖”,818名演员参演的婚俗打击乐器表演“十里红妆”入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作为“和美社区”的代表,镇海区招宝山街道后大街社区多年来顺应居民生活需求,营造新型人际关系,全方位打造“文化型”品牌社区,成为我市社区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生活在爱心大家庭
“在这里,没有金钱的富有,没有地位的显赫,没有丰碑的高耸。这里,只有着用爱心写就的感人故事。这里,就是我们后大街社区!”
这是后大街社区一位居民的心声。
后大街社区有这么一户人家,全家都患有遗传性眼病。年近八十的李阿婆带着两个儿子生活,三人均为盲人,没有劳动能力。社区根据他们家的实际情况,为其申请了低保,他们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去年年底,李阿婆的一个儿子吴金裕因得了尿路疾病,小便只能通过一根小小的导尿管排解,出院后在家休养。因家属均为盲人,生活照料有一定困难,导致导尿管经常堵塞,弄得满床都是溢出来的小便。加上长期卧床,吴金裕身上好多地方都已溃烂,满屋子都是难闻的臭味。
社区工作者获悉后,立即与龙赛医院的领导协商,请医生上门来为他进行处理。医生与社区工作者二话没说就忙活开了,帮他清理身体、处理溃烂的肌肉、重新安插导尿管,动作仔细而又轻柔。李阿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社区工作者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三天两头往她家里跑,李阿婆心里很是过意不去。而社区工作者一番话语让李阿婆热泪盈眶:“阿婆,社区是个大家庭,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分子,你们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我们社区工作者就是为这个大家庭服务的。只要你们觉得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幸福、开心,那就够了!”“开心,开心!下辈子我还要住我们后大街社区!”“哈哈哈……”屋子里一片欢声笑语。
这就是后大街社区里的爱,如此具体,随手可以触摸。
楼群里的热心奶奶
吴嘉芬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身兼镇海区招宝山街道后大街社区三角地79号楼楼长、天伦福党支部书记及楼群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组长数职,是楼群孩子们喜爱的“热心奶奶”。
2006年,吴阿姨担任楼长的五星级文明楼79号楼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作为组长的她开始做起了楼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文章。虽然吴阿姨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可她的创新点子真不少。
吴阿姨组织楼里的未成年人成立了一支“小小志愿队”,每逢辞旧迎新之际,她和楼群关工小组成员就带着“小小志愿队”敲锣打鼓上门为楼内65周岁以上的老人拜年送祝福。作揖、打拱,热情洋溢,一声声稚嫩的祝福送上孩子们最真挚的心愿,祝福爷爷奶奶新年快乐、健康长寿。爷爷奶奶则祝愿她们在新学年学习进步、学业有成……被防盗门阻隔的邻里之情得到了修复,楼里的未成年人也从这种拜年方式中更好地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2008年,为配合区关工委“爱心护苗”志愿服务工作,吴阿姨又发动楼群内的12名老党员、老干部、老居民成立了义务网吧监督队,不定期地在后大街、三角地一带开展督查网吧行动,对违规行为和不良现象进行监督、劝导。为了宣传“绿色奥运”,在楼群未成年人及其家庭中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吴阿姨又做起了环保教育文章。
现在,吴阿姨又多了一个身份——健康屋屋主。原来,社区在沿街民居开办了一个以养身健康为主题的常设性展览——相约健康吧,吴阿姨又乐滋滋地当起了管理员和解说员。
“豆角儿”乐开了花
85岁的邬福庆老人是后大街社区的独居老人。虽然她的子女都不在身边,但是邬老太的家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因为她是社区24户特色家庭之一——“豆角儿之家”的家长。邬老太的“孩子们”只要一有空,就会到她的家里和她团聚,向她说说工作、生活和学习上的高兴事和烦心事,有时还推着轮椅陪邬老太到外面逛逛。邬老太和孩子们的愉悦心情,像裂开的豆角儿一样。
在组建特色家庭之前,年逾八旬的邬老太经常一个人孤独地守着电视机。自从社区特色家庭活动开展后,周秋娥等4个女孩子与邬老太组成的“豆角儿之家”,立刻给这个冷清的家带来了欢声笑语。每逢节假日,一家人就聚在一起,说说笑笑。由于工作和学业的变化,2003年,黄玉燕、胡晓春、叶文瑶、阮佳妮4个女孩子从周秋娥她们手中接过了爱心接力棒。后来,其中一个女孩子由于学业的原因不能正常参加家庭活动,于是喜欢唱歌跳舞被称为“小黄莺”的王宓加入到了这个温暖的家庭中。
今年10月,社区“特色家庭”重组,汪婉娴、王芹、宋雪儿、俞吕颖成了家庭新成员。她们也像以往那些“特色家庭”成员一样,给邬奶奶带去很多欢乐。
为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推崇扶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早在2001年,后大街社区就开展了以“特色家庭”为载体的“爱心后大·伴星行动”主题活动。8年来,特殊家庭由12户增加到现在的20多户。
后大街社区“特色家庭”的爱心接力棒演绎着一段段续不完的亲情,使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深入人心,在缔结长幼亲情的同时,从小培养孩子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优良品德,提高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做好社区“调味师”
进“养足堂”过把瘾,上小餐厅换口味,去“靓发屋”树“形象”,去年年底以来,后大街社区创新为老年人服务方式,推出了一系列人性化的服务内容。
60岁的社区党委书记葛菊英,1974年到“后大街”时,还是个24岁的姑娘,到现在已整整干了35年的“小巷总理”。
在葛菊英看来,要当好“小巷总理”,就要做一个好“调味师”,让居民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后大街社区陆续建成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书画协会、琴房、棋牌室、乒乓球室、老年活动室、高血压俱乐部、单身俱乐部、康复活动室等多项文化休闲设施,免费向居民开放。
葛菊英说:文化是一种黏合剂,能把社区居民的心凝聚起来,形成一个大家庭。
现在,后大街由居民组建的文艺队伍有20多支,其中全部由社区居民组成的百人龙鼓队获全国中华鼓舞大赛“山花奖”、818名演员参演的婚俗打击乐器表演“十里红妆”入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今年,后大街社区被列为“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成为上海世博会惟一一个都市社区形态的世博示范点,目前已初步完成规划设计方案。
一个和谐而有文化品位的社区令人向往。
点睛
激活城市文明的细胞
社区和谐是城市稳定的基础,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我市自1988年以来,一直把文明社区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第一载体。目前,市六区88.6%的社区是文明社区。根据我市制订的《宁波市社区建设规划》(2004—2010年),到2010年,全市90%以上的社区将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从1996年起,市委、市政府发起创建文明墙门活动,很快催生了种种新墙门,“同心楼”、“舒心楼”、“和睦楼”、“科普楼”……至今已有4000多个这样的墙门,六七成宁波市民生活在这样的墙门中。这些新墙门使人耳目一新:“灵星楼”里尊老爱幼,互助成风,近邻胜远亲;“翰香楼”楼道里有字有画有意境,文化气息浓郁;“一家楼”里男女老少一起腌咸菜,一缸咸菜腌出邻里情深。澄浪社区的“日新楼”是远近闻名的全国五好文明楼群,孩子没人带,邻居会主动照看;外出旅游,可以放心地把钥匙交给邻居。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激活了社区这一文明细胞,也就奠定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