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2日从海曙区召开的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研讨会上了解到,该区2007年开始探索实施“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新机制,经过近两年的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体制机制更加顺畅,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公共卫生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从而也使政府和社区居民共同受益。
据了解,海曙区先后建成了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4个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建成“十分钟服务圈”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发展快,问题也随之而来,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瓶颈”开始出现。首先,由于一些市民的防备心理,没有街道、社区的参与配合,社区责任医生进门难问题逐渐突出。其次,随着慢病人数不断增加,各类传染病高发,尤其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基础性条件还薄弱,公共卫生工作压力明显增加。此外,基层的支持与投入力度不足。
海曙区卫生局局长林兵表示,针对出现的新问题,他们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的概念。形成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完善、人员符合要求、组织管理有序、服务技术规范的工作格局;加强街道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达到卫生知识普及到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到社区、排忧解难到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和“人人知医生、医生识人人”的目标;理顺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优化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构建社区卫生服务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幅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知识知晓率,形成街道(社区)、全科医生和居民的良性互动氛围。
东南商报记者 檀传才 通讯员 虞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