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劳动争议的“北仑解法”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9-09-01 13:17:10

  出现劳动争议,怎么办?北仑区探索出了一个好法子——由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司法局三部门集中办公,一起坐堂调解,建立劳动争议联合调解机制,将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昨日下午,我市召开现场会推广这一“北仑解法”,并要求在今年底前,市和各县(市)区都要建立区域劳动争议联合调解组织,建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

  背景

  劳动争议案件呈爆发式上升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了裁员、降薪等现象,劳动关系变得十分敏感。加之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加强,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快速上升。

  据统计,2008年北仑区有关部门共受理劳资纠纷案件3732件,同比增长69.6%,其中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受理2694件,增长105.8%。在今年年初,北仑的劳动争议仲裁受理案件已排至10月份。去年10月到今年2月,该区信访局接待劳资纠纷来访26批共212人次,其中集体上访5批共177人次。

  创新

  建立劳动争议联合调解机制

  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这4种。按照原有调处模式,劳动保障、法院、信访、工会等部门都承担了一定的劳动争议调处工作,调处资源分散,而且存在多头申诉、多门受理、相互牵制、相互推诿的现象和“重处置、轻预防”的倾向,导致维权成本高,调处效率低,大量案件难以得到及时调处,致使不少矛盾累积、扩大、激化。

  今年3月,北仑区决定成立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由区总工会牵头,区司法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共同参与,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劳动争议调解职能予以集中,推行劳动争议联合调解机制。“简单地说,就是全面整合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和工会劳动争议调解等各方资源,抽调有关部门的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形成维权、调解、仲裁、诉讼相互沟通、配合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北仑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主任迟从民向记者介绍说。

  效果

  调解成功率达89.5%

  3月17日,调解中心设立第二天,就接待了一家企业的120多个员工。原来,这家企业因为经营陷入困境,此前安排员工休假,并承诺在休假期间给予每个员工500元补偿费。可是,职工重新回到企业上班后,却发现要不到这500元钱。

  “他们当时情绪很激动。一旦事情激化,就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迟从民说,中心立即决定,带领这些职工回到企业,和企业主沟通。一场特殊的职工大会在企业召开了,在中心、企业、职工三方的协商下,放假补贴的事很快就确定下来。两天后,每个员工都拿到了1000-2000元不等的补贴。

  迟从民说,如果按以前的模式,碰到这起事件,工会在接到职工的调解申请后,需要向区里请示,再由区里协调劳动、工会、司法等部门一起去调解处理,能在10天内完成就不错了。

  据统计,该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成立5个多月来,共接待职工863批次,计1323人次,立案调解478件。其中,成功调解428件,调解成功率达到89.5%,终止调解50件。全区未发生一起劳动争议群访事件。同时,劳动仲裁、劳动信访、群访事件明显下降。

  推广

  年底前在全市建立联合调解组织

  “北仑区这种新型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在形式上整合了各种社会调解资源,在内容上实现了诉调衔接的要求,在方法上建立了多方联动的协调机制,实现了‘案结事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工作目标,具有很强的学习借鉴和推广价值。”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勇昨天在现场会上说。

  昨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社会化劳动争议调处机制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意见》,要求至今年年底,市和各县(市)区基本建立区域劳动争议联合调解组织,健全街道(乡镇)劳动争议联合调解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村(社区)和职工人数200人以上的企业基本建立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同时,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

  宁波晚报记者 叶海英 通讯员 江浩波 童密芳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