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在大寨窑洞前采访农家。
编者按
8月27日起,本报记者兵分五路陆续奔赴全国各地,探访新中国60年发展的印迹。目前,几路记者正在深入采访中。为让读者及时分享他们在各地采访中的见闻和观感,本报今起先行推出他们的采访札记。
站在虎头山巅大寨展览馆第三展厅的门口,牌匾上写着“大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背后是陈永贵“三战狼窝掌”的地方。看看反映大寨现状的照片,回首望望狼窝掌里大片大片绿油油的玉米地,内心有种激动——大寨这几十年走得不容易,太不容易了。
寻访大寨也不容易。从东海之滨的宁波到太行山区的大寨,先是遭遇航班延误,再是大巴中巴辗转太原、昔阳,最后打了辆奇瑞QQ出租车进入大寨,连本地人都吃惊,远在浙江的记者为什么会费尽周折来到这偏僻的山村?
走之前问很多与我同龄的“80后”:“你知道大寨么?”回答有时是一句“农业学大寨”或者是“有点印象”,但具体“不太清楚”。
这也难怪,如果连大寨也不太清楚,还能清楚大寨这几十年走过了多少艰辛?或者,如果只知道“农业学大寨”的皮毛,能真正讲清楚支撑大寨人勇敢走下去的大寨精神内涵么?
有着“中华第一村”称誉的大寨,过去曾是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有女不嫁穷大寨,新中国成立后在时任村支书陈永贵的领导下,大寨村民凭着一双手、两头肩、一把镢头、两个箩筐,自力更生战天斗地艰苦奋斗,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每年上缴国家20多万斤余粮,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由此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我们走进今天的大寨,好比走进了一个风光优美的公园式新农村。“村在林中,路在树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整齐干净的街道,绿树茵茵的房前屋后,山腰中竖立着成片的别墅和正在建造的成套房;主要街道两旁的农家饭店敞开着店门,游人可参观可拍照也可坐下就餐,店门的广告菜单由村里补贴制作成了统一款式,显得干净而整洁;小松鼠不时在村里旁若无
人地跑过,大寨人丝毫不在意它们的闯入;70多岁的李毓明老人坐在门口和人拉家常,他参加农业组,只要锄锄草间间苗,其余耕作播种由专人机械化操作,一年轻松收入近万元;白天村委会对面的小广场上游客身影频频,夜间大人们抬出了乒乓球台,孩子们在大路灯的照射下开始挥拍……
大寨,由不出名的小山沟到15年中国农村的一面红旗,到12年的“门前冷落鞍马稀”,再到如今公园式的新农村,到过的人记住了它,了解它的人们开始思考:大寨已经不是以前的大寨,它的两次跨越,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记住什么思考什么?我们寻访到的答案是“大寨精神”。采访中,大寨人告诉我们,周总理对大寨精神曾经有过表述,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大寨人只要什么时候发扬了大寨精神,什么时候就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初的大寨“铁姑娘”如今开起了农家饭庄,她本可以安心享福,领着村里给的补贴,但她选择和儿子一起经营饭庄,每年能赚好几万元;昔日著名劳模宋立英也卖起绣有“大寨”“虎头山”字样的纪念品,一边在一本本大寨题材的书籍上一笔一画地签着自己的名字,一边向前来拜访的游客们讲解着大寨往昔的激情岁月。
村中央的130岁高龄大柳树目睹过大寨人解放前吃的苦,曾被称为“苦人树”;它更见证了大寨人来之不易的幸福,如今被称作“乐人树”;现在它依然挺立,看着大寨撩去那层神秘的面纱,回归到既往的山村本色,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得实实在在。
大寨精神对于我们今天解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破题钥匙么?!对很多农村来说,再好的荣誉,再多的光环,躺在历史里是无法实现如今的跨越的;对很多农村来说,再好的自然环境,再好的政策,如果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那是什么美景也无法展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说抱着历史、躺着等待就能等来的!
宁波晚报记者吴明京、周晖发自山西大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