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镇海区通过竞争性选拔脱颖而出的8名年轻干部,陆续走上领导岗位。与以往不同,这只是该区今年竞争性选拔产生的16名区管干部人选中的首批到岗人员。
从今年5月起,镇海区率先探索“一次选拔、因材培养、分批使用”的模式,突破常规,一次性推出18个区管干部岗位,通过“虚拟职位”、“立体测评”和全委会票决等环节,最终入选16人。
继去年“公选”率先引入初选评价指标体系后,我市在探索竞争性选拔常态化路径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突破常规:
一次推出18个“虚拟职位”
今年5月,镇海区面向社会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一次性大胆地推出18个区管干部职位。
在镇海区“公选”历史上,这是一个罕见之举。此前,从2000年起该区连续四次竞争性选拔干部,一共选拔了21位区管干部。
这个大大突破常规的举动,显示了镇海区委广揽人才的魄力。但一次性选拔这么多干部,用得了吗?如果没有足够的合适岗位,岂不是“浪费”干部资源?
镇海区的做法是:转变用人理念,建立“一次选拔、因材培养、分批使用”的模式,推出只分类别、不定岗位的“虚拟职位”。
与以往“盯”岗应试不同,该区分析梳理了今后2年区管领导班子结构和干部配备情况,根据综合管理、公安政法、文教卫生、城建环保等领域年轻领导干部缺乏等实际情况,今年推出了18个只分类别、不定岗位的“虚拟职位”。
“‘虚拟职位’储备了才源,有利于‘一选多用’,另一方面,降低了选拔成本,为建立竞争性选拔的常态化模式奠定了扎实基础。”镇海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徐方解释说,通过设置“虚拟职位”,实际是把竞争性选拔与后备干部储备有机结合起来,使一次性选拔取得了效益的最大化。
对今年选拔出的16位区管干部人选,镇海区根据干部的成熟度和岗位的实际需求,分批使用,目前已有8人走上实际岗位。对尚未使用的另外人选,区委组织部将根据干部的特点,采用挂职锻炼、轮岗交流、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量身培养。
市委组织部同志表示,这样的设置,适当延长了对干部考察的周期,延长了公开选拔的“赛道”,有利于组织部门进一步跟踪考察人选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小)大胆创新: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
镇海区此次竞争性选拔,除个别专业性职位年龄适当放宽至38周岁,包括三个正职在内的其他职位均要求35周岁以下。最后有160多人报名参加。
面对一大帮年轻干部,如何通过短短一两个月的公开选拔,真正“相”到“千里马”?
优化测评方式,是镇海区竞争性选拔考虑的重点,在去年引入初选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资格审查基础上,今年新设立了任职条件评价指标。
任职条件评价设任职经历、岗位经历、基层工作经历、进修培训、群众认可度等10个评价指标,总分100分。应试者的评价得分和笔试成绩以3:7的比例合成综合成绩,以此确定面试人选。将任职条件评价与考试互为修正,并贯穿到整个竞争性选拔工作的始终,树立起一个注重实践和能力的用人导向。
为优化测评方式,在面试环节,镇海区除了常规的“一组评委对一名考生”的结构化面试外,对正局级定向30周岁以下、副局级定向28周岁以下人员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
“无领导小组谈论”面试是一些著名跨国公司选拔人员时常用的面试方式,即由一组面试人员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目的是考察面试人员的表现,尤其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自发的领导者。这一现代人力资源的测评方法,不仅考察应试者的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考察其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从中发掘具有领导气质和领导潜力的人才。
由于组织部门平时对每个年轻干部的情况不可能全面了解,通过一个半小时的面试,五六名考生相互谈论、交锋,最后由考生们自发推出一人进行答辩,评委们更能精确判断和评价年轻干部的能力、个性和对局面的掌控能力。
小)坚持民主公开:实施全程差额
坚持干部工作民主公开,增强公信度,是此次竞争性选拔考虑的重点。
一是在区正局级人选面试时,专门邀请20位“两代表一委员”和组织工作监督员担任群众评委,明确群众评委分值占面试总分的20%。对每一位应试人员的面试过程,均进行了全程录像。
二是实施全程差额。在笔试和任职评价、面试、考察、票决等各个环节均采取差额的方式进行,还设立差额比例,提高了识人用人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误区,有效防止选人用人中的不正之风。
三是实行全委会票决。这次竞争性选拔中,首次以区委全委会无记名差额票决的方式,产生竞争性选拔正式人选,充分体现党的地方全体委员会在重大事项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领导层决策干部任免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选人用人公信度。
为切实提高选拔质量,镇海区今年还引入了心理素质测试环节。
“虚拟职位”储备才源,延长“赛道”详察才情。镇海区委书记马卫光说,镇海在竞争性选拔中不遗余力搞创新,目的是为今后竞争性选拔的常态化铺路,为公开化、竞争性选人用人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镇海方面在做好总结评估基础上,今后将以此为“模版”进行常态化竞争性选拔工作。
新闻链接
中组部明确提出,通过竞争性选拔产生的地厅级以下委任制领导干部人数,要逐步达到新提拔的同级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
我市从1985年起在全国率先公开选拔干部,多年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规范的做法,积累了不少经验。中组部给予充分肯定。
针对选人周期长、成本高、工作量大,以及不同程度地存在“高分低能”等现象,去年4月,我市在镇海区、余姚市两地试点基础上,按照干部成长规律,在市、县两级联合公选中首次运用了自行设计的初选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符合条件的报名人选的有关任职经历、学历学位、培训锻炼、荣誉情况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确定一定数量的笔试入围人选。这一做法,优化了资格审查环节,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也为实现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经常化积累了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