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因水而生。
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以水为生命;七千年后,宁波凭借水跻身世界港口十强。水,守护着天一阁数百年典藏的传承;水,见证着“梁祝”浪漫爱情的坚贞。
鸟瞰宁波城,姚江、奉化江、甬江如丝缕交错,把城市隔成有机的板块,水给了宁波一个秀美诗意、气度超然的格局。南溪温泉蕴玉藏珠,五龙潭幽谷飞瀑,月湖杨柳如烟,水街时尚摩登,东海浩渺无边……宁波回馈给了水千种风情、万般姿态。
海定而波宁,波宁而宁波兴。水之于宁波,是宁波人基因中灵性与坚韧的来源。宁波之于水,是文明和温情的天然化身。
凭海临风,东方大港再展姿容
七千年前,河姆渡先民“善作舟划桨”。细察宁波的历史,港口如一根绵长的生命线,贯穿始终。春秋战国时期的句章港,是中国九大港口之一;唐时明州港,为当时四大港口枢纽之一;宋元时期,则为三大国际贸易港之一;明朝时期,是中日勘合贸易的唯一港口;清代,四大海关之一的“浙海关”便设在宁波。
如今,宁波港处于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运输主航道上,以它为原点,1000海里半径内,香港、高雄、新加坡、釜山、大阪尽在其中。宁波港背倚长三角,前有舟山群岛天然屏障,港域内风平浪静,年平均作业天数350天以上。25万吨级以下船舶可以自由进出,25万至3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可以候潮进港。
1989年,宁波港被国家确定为中国大陆重点开发建设的四个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2008年,宁波港年货物吞吐量已达3.6亿吨,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世界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达1084.6万标箱,继续保持中国大陆沿海港口第四位,全球排名首次进入前十位。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也是宁波发展的不竭动力。1994年,宁波市正式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宁波的临港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在北仑港区后方,一条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大工业带已经崛起,形成了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五大临港工业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超过1/4。
2004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从更高的高度审视已经初具规模的临港大工业,提出要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此时宁波的临港工业已经具备了更高一层的内涵,升格为临港产业。
200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这是继上海、天津、大连、海南之后,中国大陆第五个保税港区,从而成为撬动宁波新一轮对外开放和临港产业发展的支点。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对于港口来说,“腹地有多大,港口的吞吐量就有多大。”2008年5月1日,世界最长的跨海长桥――杭州湾跨海大桥顺利通车,成为宁波临港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关键词。这座大桥,使长江三角洲出现了三个“距离缩短”――上海和宁波的陆上距离缩短了120公里,在沪杭甬之间形成一个2小时的“金三角”经济圈;上海与温台地区的距离缩短,彼此交通不必再绕着杭州湾行走;浙东南和苏南距离缩短,苏锡常和甬绍之间缩短到200多公里。宁波-舟山港口由此成为长三角共有的深水良港。而宁波,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创新精神,加速从三江口走向长三角时代。
长袖善舞,商贸都会生机勃勃
无宁不成市。
宁波,历来是一座商贸名城。唐宋时起,宁波就呈现出“商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盛景象。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宁波这座历史悠久的商贸都会再一次迸发了活力。
民营经济高度发达是商城宁波的最大特色,也成为“宁波活力”和市场机制的主要源泉。截至2008年底,宁波私营企业超过10万家,个体工商户突破26万户。有103家企业的135只工业产品产销量居全国同行同类榜首,成为行业“单打冠军”。同时,培育出了233件“中国驰名商标”和61个“中国名牌”产品。
放眼全国,宁波的服装产值已占到全国的1/12,成为全国三大服装主产地之一和全球主要的男装产地;文具产值占到全国的1/4,已成为“中国文具之都”;塑机产值占全国的1/3,被国家认定为“中国塑机之都”;宁波是“中国模具之都”,慈溪、北仑、宁海都是中国著名的模具生产基地;宁波还是全国三大家电主产区之一,全国1/8的空调和1/3的小家电都是宁波制造。
目前,宁波民营经济创造的GDP接近全市总量的80%,创造的利税约占全市的70%,创造的就业岗位接近全市的85%,其经济活力指数在全国位居前列。
事实上,宁波人的经商意识久有传承。在中国商帮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五口通商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都有“宁波帮”闪耀其间的身影。
目前仍有30余万“宁波帮”及其后裔分布在60余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中不乏工商巨头和世界级的名流,如“世界船王”包玉刚、董浩云,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王宽诚,“影视大王”邵逸夫,“棉纱大王”陈廷骅,“毛纺大王”曹光彪等。
新一代宁波商人,在继承了老一辈“宁波帮”诚信务实、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的优秀传统之同时,进一步发展了宁波的商业文化,把宁波制造提升到宁波“智”造的高度。
2008年,宁波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6173件,获国家专利授权9882件,比上年分别增长26.5%和11.7%。
能商善贾的宁波人,把世界变成了自己的舞台。目前,宁波企业已在全球8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892家境外企业和机构。2008年,宁波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15.7亿美元。
宁波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启动了“中提升”战略,推进城市功能由生产性为主向服务性为主转变,大力发展国际商贸、运输物流、金融结算、科技创新、聚才兴教、宜居宜业等六大功能。目前,带动力强、综合效益明显的会展业已经成为宁波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亮点。宁波已培育和引进了浙洽会、消博会、宁波国际服装节、服博会等10多个国家级展会,以及开渔节、开游节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
书藏古今,百里三江尽是风流
宁波因水而生,因港而兴。宁波的文化发展,也大略如此。千百年来,植根越文化的宁波,依托港口不断吸取中外文化养分,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厚重学术底蕴的浙东文化。
公元821年,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崛起了明州城。此后千余年间,明州城一直是浙东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重地。中国佛教文化的璀璨明珠――浙东佛教,就是宁波港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宁波,同时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越窑青瓷远涉重洋,为人类文明的交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566年,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图腾横空出世――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始修藏书楼天一阁。范氏十三代恪守祖训,天一阁虽饱经忧患,却屹立400余年而长青。如今,这座我国现存最古老,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藏书楼,阁藏古籍已达16万册,逾30万卷,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以王阳明、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浙东学术文化,将宁波推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地,也为宁波人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重要一笔。宁波历来多名人。唐朝至清朝,宁波共中进士2432人,其中状元12人。近现代,宁波出现了许多全国一流乃至闻名世界的学者、科学家、艺术家。在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中,宁波籍的院士有94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潘天寿、沙孟海、陈逸飞、陆春龄、周信芳、戚雅仙、余秋雨等文化名人,皆出身于宁波。
近年来,宁波市健全了公共文体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包括老外滩、城建馆等标志性的文化休闲场所,以及在建和延伸中的宁波书城、湾头休闲旅游区等,与历史遗迹珠联璧合。宁波还开展了精彩纷呈的高雅艺术和大型文体节庆赛事活动。中国女排训练基地、中国乒乓球训练基地、中国国际象棋训练基地、中国藤球训练基地相继落户宁波。
如今,宁波正通过实施“先进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惠民”、“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人才支撑”、“文化创新推动”等战略,兴起文化大市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增强宁波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内善外美,阳光普照和美之城
宁波的政府服务是阳光的。
宁波是继深圳之后,全国第二个开展审批制度改革的城市。2001年7月,市政府成立了市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与25个政府部门相关的240项行政审批、核准事项全部被集中到一起。高效透明的工作、规范有序的程序,让这个中心获得了一个亲切的称呼――“阳光大厅”。2004年10月1日,宁波又率先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每年政府要办哪些实事,公开请群众出题目;重大区域规划,必须向社会公示。在此次金融危机面前,宁波政府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企业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安渡难关。
近年来,宁波坚持把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2008年,全市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达67.1亿元,城乡同步实施免除杂费的义务教育。市财政用于卫生事业的支出为29.1亿元。用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支出3亿元,4.6万名大龄失业人员享受补助。6.5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在城市建设和公共交通方面,2008年全市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10亿元,20多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加大重点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64个,培训新型农民16.5万人次。宁波还不断健全以廉租住房为重点、经济适用住房和经济租赁住房为辅助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让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十七大报告所描述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活,宁波给予了最好的诠释。
宁波的社会氛围是和美的。
在宁波,有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顺其自然”。1999年12月,宁波慈善总会发起首次“慈善一日捐”活动。当月6日,慈善总会收到5万元汇款,署名为“顺其自然”,此后每年的“慈善一日捐”活动,“顺其自然”都如期而至,至今共向宁波慈善总会捐款203万元。人们不知道他是谁。但他是人们心中善良、慈悲与仁爱的代名词。
2008年一年市县两级慈善机构共募集善款7.7亿元,救助支出达到4.8亿元,受助群众达到26.0万人次……当奉献爱心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当爱心成为城市的特质,宁波,处处绽放动人的和谐之美。
在宁波,外来务工人员被亲切地称为“新宁波人”。2008年,拥有3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宁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门类齐全的外来工“社保套餐”。以外来工“社保套餐”为突破,宁波还密集出台了13项颇具“含金量”的配套政策:优秀外来工可落户宁波;外来工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全程免费政策;外来工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本地居民享受"同城待遇。“一揽子”政策开全国先河,基本覆盖了外来务工人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水之姿态万千,成就了宁波文化的包容并蓄;水之源远流长,成就了宁波历史的千年沧桑。宁波正朝着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文/吴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