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方在医院负责送报纸,生活很知足。通讯员 吕方伟 摄
10年前,李惠利医院为患者徐一方成功实施心脏移植手术,免去他所有费用,并安排在医院工作至今
最近,市李惠利医院正在筹划着,给58岁的患者徐一方过一个“十周岁”生日,庆祝他10年前的重生。
10年前,徐一方身患重疾,在市李惠利医院第二手术室,心胸外科主任医师张志梁用一颗健康的、年轻的心脏,换走了他那颗病入膏肓的心,挽回了他的生命。这是全国地市级综合性医院第一例成功的换心术,是宁波医疗技术达到又一个新水平的写照。
转眼10年过去,眼下的徐一方,举止利落,话音沉稳,很少有人知道他胸膛里跳着的,其实是别人的心脏。
健康“十周岁”纪念在即,徐一方和主刀医生张志梁一起给记者讲述了当年的那场生死考验。
突发“心”病手无缚鸡之力
在生病之前,徐一方从来没有听说过“扩张型心肌病”这个名词,更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宁波医疗技术发展的见证人。
他只是个文化不高的农民,生于解放初,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几经变迁。年轻时曾是壮劳力,当过生产队队长,做过钢筋工,还捣过年糕、磨过豆腐,改革开放后做过蔬菜和水产生意。他能骑自行车来回40多里路,搬运上百公斤水产品。然而这一切在1998年秋后的一天被改变。那天上班他突然发现,以前搬了无数次的、装满塑料的24公斤重的一只塑料桶,他费了很大的力,却搬不动,并且开始干咳。休息了几天也不见好,后来开始住院,反复住院3次。大年三十,徐一方好不容易出院回家过年。可是,他刚把家里的一只鸡杀死,自己也倒下了。
“我的力气用得太快了,介早就用完了。”他强打精神和老婆开玩笑,老婆也笑着回应:“怎么会,力气那么多,怎么用得完。”可是眼泪却掉了下来。
病情不断加重,脸变得越来越黑,无法弯腰,什么活都干不了。夜里不在背后垫上几条高高的被子就会不停地喘气,睡觉也成了一种折磨。
龙赛医院的医生说这是心功能衰竭的表现,为他联系了市级医院专家会诊。市第三医院的心血管专家洪中立详细检查后确诊是“扩张型心肌病”,通俗地说,心脏体积越来越大,达到了常人的两三倍,但收缩性能很差,药物的保守治疗已经无能为力,洪中立把他推荐到了市李惠利医院。
徐一方还记得那是一个周五,他拿着推荐信去找张志梁,当时还不知道医院有电梯,当他在女儿的搀扶下气喘吁吁地爬上8楼时觉得自己快断气了,没读过几年书的他后来学会了一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
宁波首例,医生等了“他”两年
徐一方不知道,其实张志梁已经等了“他”2年。1996年,施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的计划终于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张志梁医师和同事到德国心脏中心学习心脏移植手术,又查阅了不少资料,并多次在动物身上成功实施了心脏移植手术。一切准备就绪后,又等了两年,徐一方来了。
他虽然病情重,但其他器官还比较好;人很乐观,心理素质也好,有着很强的求生欲。最重要的是,他的病除了移心手术别无他法。所以,当徐一方坦白地看着医生说“我没钱了,可我还想做人”时,张志梁乐了,他,就是手术的不二人选。
当年签下的心脏移植术公证书与众不同,有内容相同的两个版本,一本上有患者徐一方和妻子徐静芳的签名,另一本上有徐一方79岁的老母亲、妻子、3个弟弟和一个姐姐的签名。只因为这次手术风险特别巨大。
和别的大手术不一样,院方无法提供多少个“本院成功施行”的手术案例来增强患者的信心,“换心术”可是第一次,无法提供“成功率”。
可是徐一方和他的家人却出奇地坦然。“我想得很明白,不做手术就是死,与其慢慢地痛苦地等死,还不如赌一次。”而家人的态度和他完全一致。最让他们宽心的是,李惠利医院提供了所有医疗费用。
为了等待心源,他在李惠利医院住了8个月。其间,他镇定自若,情绪和身体都没什么起伏。就是术前一个晚上,他也睡得很香。
这颗心好强大,5小时后醒来
谦虚的张志梁用“乏善可陈”来形容那次手术。一切都很顺利,心脏供体就在医院附近。同事邵国丰医师带领的取心组,从志愿者已脑死亡的身躯上取下心脏,泡在特殊的保护液中,放进冰桶里,整个过程只用了5分钟。然后,民警开道把“心”一路送进医院手术室,只花了十几分钟。
此时,由张志梁医师带领的移植组即开始为患者开胸。很快,一颗健康鲜活的心脏放进了徐一方的胸腔里。这个心脏供体十分理想,捐献者身高与徐一方相仿,血型一致,最重要的是,他生前年轻而健康。
在徐一方的主动脉阻断90分钟后,新的心脏复跳顺利、血压恢复迅速,没有出现原先预计的超急排异反应,手术顺利结束。
术后5小时,徐一方清醒过来,虽然口中插着管子,但是他看到守在身边的张志梁医师后,努力地叫了一声:“张医师!”
13个小时后,他被拔掉了气管插管,开始自主呼吸,第二天就能正常吃东西,第四天就可下床,三周后开始户外活动。
10年了,日子充实,心中满是感激
这些年,徐一方过得挺知足。
体力当然比不上生病前了,可是生活能自理,医院还给他安排了工作,让他留在医院送送报纸,以方便随时观察,徐一方觉得日子也挺充实。最重要的是,他的所有医药费都由医院负责,徐一方没了后顾之忧。
手术后这些年,徐一方有过三次较大的排异反应,最后的一次就在半年前,折腾起来也真要命,幸亏医院也都有应急预案,每回都化险为夷。
此外,徐一方的生活几乎和正常人一样,能吃能睡。这10年里,女儿考上了大学,现在银行工作;白发老母去世了,徐一方为其送终,实现了老人“黑发人送白发人”的愿望。
“一个10年前就‘心死’的人能活到现在这样,我还图什么呢?”徐一方说他很幸运,对医院对社会充满了感激之情。
■相关链接
我市医疗器官移植技术大事记
随着我市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器官移植手术成功进行,许多像徐一方那样濒临绝境的患者重获新生。
1982年4月,宁波市第一例器官移植(肾移植)手术在宁波市第二医院进行。当时28岁的马先生成为我市接受肾移植手术的第一人;
1989年9月,市江东眼科医院成功做了市首例角膜移植手术;
2001年,我市第一例肝移植手术,由鄞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在杭州专家的指导下实施。2003年,我市第一例完全由宁波医务人员完成的肝移植手术,由李惠利医院普外科实施;
2003年4月,宁波市首例活体肾移植手术在鄞州人民医院获得成功,一颗肾由一位爱子心切的母亲身上取出,放到了儿子的身上;
此外,在国家尚未出台有关器官移植法律的情况下,《宁波市遗体捐献条例》于2003年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