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开渔节的大幕徐徐落下了,但参加过中国开渔节的人们,依然为那气势宏大的开渔场面所震撼,为那古朴博大的渔文化所倾倒,更被那精致的海鲜美食、精彩纷呈的活动所诱惑,在怡人的海光山色中流连忘返……
渔文化,已成半岛“代名词”
“百里海岸,千年渔乡”。去过象山的人都知道,在这里,6000多年的塔山文化遗址、明清海防文化遗址、古陶窑、古沉船等文物点遍布城乡;渔鼓、龙灯、鱼灯、渔歌号子等渔区民间文化代代相传,原生的文化俯拾即是。
“真正让这些散布在半岛各个角落,甚至濒临湮灭的渔文化重燃生机的是开渔节。”象山渔文化研究会负责人介绍,从第七届开渔节开始,每届开渔节上,踩街、对歌、抬阁、挂鱼灯、舞龙灯、跑马灯等一系列古老的民间活动纷纷登台亮相,成为展示渔区民俗的渔民节日;开渔仪式上锣鼓齐鸣、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展示了象山精神风貌和渔区文化中恢宏刚健、大气磅礴的精神底蕴;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在祈求平安丰收外,更增添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海洋保护的内涵。
近年来,伴随着石浦渔港古镇街区修缮及全国罕见的鱼师庙复建,以及一批具有渔文化特色的竹根雕艺术馆、剪纸艺术馆、船模制作中心和渔灯制作中心、渔文化工艺品展销中心的相继成立,象山人创作的《辣螺姑娘》、《挂灯》等舞蹈已成经典,而气势雄浑的《海达渔鼓》更是喜获2007年全国群星奖。如今,象山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多名列全省第一。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命名象山县为“中国渔文化之乡”,并批准在此建立“中国渔文化研究基地”。
对此,来自各地的有关专家在目睹了本届开渔节上的渔文化风采后,无不感慨:渔文化,已成半岛“代名词”!
手足情,两岸交流风生水起
《象山台东妈祖如意文化交流纪念册》是本届开渔节的文化礼品。《纪念册》主编、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鲍展斌介绍,这本纪念册以象山台东妈祖如意文化为内容,以钱币、邮票为载体,分成文化缘起、生平事迹、历代褒奖、血脉相承、如意吉祥等五大块内容,《纪念册》里的其他古钱币分别来自宋、明、清,都是妈祖获得封号时的流通货币,其中一枚钱币来自台湾,是上个世纪50年代渔山岛居民、如意娘娘迁至台湾的见证。
“象山与台东的关系源于小石浦村。”专程从台湾来参加如意妈祖省亲迎亲活动的富岗新村村民柯受球告诉我们,台东县有一个富岗新村,又称小石浦村,依山傍海,与象山石浦极为相似。居民是上世纪50年代迁居此地的部分浙江象山石浦镇渔山村村民。如今,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村民们依旧说着石浦方言,延续着石浦的乡风民俗。也正因为两地之间具有这段深厚的历史渊源,象山与台湾台东县成为友好城市。
象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洪贤兴表示,开渔节中的三大主体活动中的祭海、妈祖巡安活动,都是两岸民间联合举行,围绕着渔俗文化中的两岸信仰文化交流,是今年开渔节中的一大新亮点。
化危机,专家学者象山找对策
第五届中国海洋论坛是本届开渔节的的“重头戏”,其受关注的原因除了论坛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外,更重要的是,面对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受到侵袭和冲击的海洋产业该何去何从?人们希望能从这个曾发表《象山宣言》,制订出国内首部“海陆一体化纲要”的论坛上找到答案。
因此,本届论坛将主题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力发展临海产业”,邀请海洋系统主要领导、国内外著名临海产业专家、海洋产业知名企业代表和国外客商齐聚一堂,共商海洋产业发展大计。具体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对海洋运输、船舶工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科技产业以及传统的海洋渔业等临海产业的冲击与影响,力求多视角反映我国目前临海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其面对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
但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一些与会专家在私下交流中常常会跳出主题议论起开渔节长兴不衰的原因。他们认为,从古代对海的信仰发展到现在对海的感恩、保护,开渔节以它的独特文化符号,将象山的海洋文化、渔文化等演绎得日趋完美。
一些与会专家认为,开渔节与本届论坛主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如果海洋产业也能和开渔节一样,注入像“渔文化”那样充满生机和内涵的核心价值,那么,就能为政界、商界、学界构建一个共同探讨海洋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平台,会聚困难形势下增强信心,化危为机的智慧和力量,以促进海洋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宁波日报记者 王量迪 实习生 张弛 象山记者站 丁华 孙建军 陈光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