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种文化 农民成为希望田野上的文化主力军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9-23 07:21:38

  中国宁波网讯 北仑区梅山乡碑塔村原有个荒芜的小山包,今年该村在小山包上建起了沿山健身路径和山顶文化广场,成了村民健身娱乐的好去处。如今,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小山上到处能看到村民扎堆打拳、跳舞、唱戏的热闹场面,村民笑称“多了一个文化广场,少了三桌麻将搭子”。这是我市近年来积极开展“种文化”活动成果的缩影之一。“种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成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不仅传承了乡土文化遗产,而且更积极主动创造新时期的新农村文化,让农村文化之花盛开得越来越精彩。

  自2008年起,我市在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我市每年安排250万元的基层文化建设资金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给予奖励和补助;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加强了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有关部门每年对全市所有文化站长和村落文化员骨干进行免费培训,提高了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种文化”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全市目前共有2800多支业务文艺团队和59支民营职业文艺团队。除了市有关部门外,各县(市)区也出台了对“种文化”活动的相关政策,如江北区实施了“三个一百”扶持计划,每年用100万元扶持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用100万元扶持文化精品创作,用100万元培育文化人才、建立文化团队和阵地。

  目前,我市已逐步建立起四级“种文化”工作设施网络,全市所有县(市)区都建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均建有文化站,全市92%的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建成村落文化宫1184个,逐步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为深入开展“种文化”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中,鄞州区基本形成了以大型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镇乡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农村综合活动室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镇海区大力推进“五个一”工程,在所有村都建成了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露天戏台、一条健身路径、一个村落综合活动室和一支特色文体队伍;宁海注重打造县农村文化建设的风景线,在5个镇乡30多个村建成了文化长廊。

  随着硬件设施的完善,我市农村“种文化”活动覆盖的文化服务面也日益扩大,如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至今已为农民群众放映电影43900多场,演出戏剧3000多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4513个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了对农村和中小学校的全面覆盖,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数字化文化服务;全市12家公共图书馆实现了图书借阅“一卡通”,并实行“零门槛”免费开放,面向农村和社区群众开展流动图书馆借阅服务,在全市部分建筑工地、偏远山村、民工子弟学校建立了近百个流动图书馆。

  在“种文化”活动中,我市特别重视建设具有宁波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近年来,全市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0多场,其中“活力宁波”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读书节、海曙区的“家门口”特色文化系列活动等均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以这批品牌活动为平台,一批优秀农村传统文化得到挖掘保护,如余姚的犴舞、慈溪的架子灯、奉化的布龙、宁海的平调、象山的渔鼓、北仑的造跌等一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项目通过“种文化”活动,得到了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与此同时,我市也通过“种文化”大力培育展示农村先进文化的新品牌,现代时尚艺术文化被农民“拿来”、吸引、改造,与乡土文化融合成新型的农村文化,象拉丁舞、排舞、迪斯科等现代舞蹈通过“种文化”风靡甬城的农村,传统的扇子舞、秧歌与摩登的排舞、拉丁舞在晒谷场上各展风姿。

  我市还以“种文化”活动为平台,大力培养农村文化队伍,在全市2600多个村基本建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常年活动于农村的文化队伍。目前,村级文化辅导员队伍普及率已达到100%,有2800多支写作文艺团队和59支民营职业文艺团队活跃在农村。这批新农村文化的带头人,成了“种文化”的“种子”,如奉化市萧王庙街道林家村的村民组织了耕人书会,每年在村中举办少儿书法培训班,为当地的少儿书法爱好者免费授课。慈溪市桥头镇的200多名农民画家、作家不但创作了大批以家乡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还开设了“宁波现代民间绘画创作培训基地”、“青少年文字创作培训班”、“乡土文化讲座”等,不断拓展农村文化的影响面。这些由政府扶持引导、农民自发参加的农村群众性文化组织,对建设农村先进文化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宁波日报记者 王路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