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年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9-26 09:38:45

  中国宁波网讯 去年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11450元,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倍,并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连续多年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到263.3亿元,比1978年增长23倍。在昨天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戴国华说,宁波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超过85%,城市化率达到63%,城乡统筹水平综合测评得分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宁波的“三农”发展历程,三大改革创新构成了“三农”发展三个重要时期:一是从1950年至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300万宁波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迎来了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二是从1982年到1984年,基本完成家庭联产承包,促进农村经济大发展。三是从“十六大”以来,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略,以“六大工程”推进“六大统筹”,出台惠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开创了“三农”发展新局面。

  农民“洗脚上田”转移到二三产业,文化素质全面提升。解放初期,宁波农村劳动力几乎全部从事农耕生产,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如今,许多农民已告别了单纯依赖土地维系生计的历史。2005年我市出台一号文件,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大规模培训农民。截至2008年年底,共投入资金3.92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3.47亿元,培训农民累计达138万人次。全市现有农业户籍人口369.6万人,其中85%以上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单纯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降至约10%,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产品越来越丰富。去年全市水稻平均亩产达到454公斤,是1949年的2.6倍。2007年,“甬优8号”亩产达903.3公斤,创下我国稻麦两熟水稻单产最高纪录。

  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20万亩。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到263.3亿元,比1949年增81倍,比1978年增23倍。目前,全市已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个,产业基地集群63个,市级农业休闲观光特色村(示范点)74个。21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吸纳了9.3万人就业,带动农户115.9万户。

  农村楼房鳞次栉比,农民居住条件实现质的飞跃。解放初期,宁波农村房屋以草房、瓦房、平房为主,农民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加速发展,农村人口逐步向小城镇集聚,住房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如今,我市农村楼房成排,绿树成行,别墅随处可见,多层公寓拔地而起。电视、冰箱、微波炉,甚至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纷纷进入了农家。全市已建成全面小康村269个、环境整治合格村1836个。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5.86平方米,是1985年的2.5倍。我市已启动和计划年内启动农房“两改”项目近200个。

  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民口袋越来越“鼓”。解放初期,农民生活温饱不足,人均年收入仅54元。如今,农民生活向小康和初步富裕迈进。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2008年达到11450元,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倍,并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连续多年稳居副省级城市首位。60年间农民收入增加了211倍,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收入增加了88倍。(宁波日报记者朱军备 通讯员丁世恩)

 

【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