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竞技体育腾飞基础已经初步奠定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9-28 07:12:12

  在最近进行的第十一届全运会跆拳道、体操、沙滩排球、网球等项目决赛阶段的比赛中,都有宁波运动员的身影,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了解,本届全运会共有120余名宁波运动员代表省队参加了预赛阶段的比赛,有81名选手取得了决赛阶段的入场券。市体育局副局长王雷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全运会,无论是参赛选手数量还是参赛项目,均创了我市新高。而且,从这次全运会预赛阶段情况来看,我市从2002年前后开始布局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打下了我市竞技体育腾飞的基础,如今已经开始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

  项目全面开花整体水平上升

  这次全运会,我市无论是参赛项目还是选手数目,均是历届以来最多的,预赛成绩也是历届以来最好的。而且,我市输送的选手在浙江省代表团中仅比杭州少,排省内各地市的第二位,与我市的城市地位基本相称。

  在全运会预赛中,我市健儿在田径、游泳(包括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射箭等21个项目中有81名选手获得了全运会决赛阶段的入场券,47人次在预赛中进入了前八名,其中14人次在预赛中进入了前三名。而上一届,我市只有59名选手在18个项目中获得了全运会决赛阶段比赛的入场券。与以往相比,我市竞技体育在保持水上项目、射击、体操等一些优势项目的实力的同时,在田径、篮球等一些原来相对落后的项目中取得了突破,填补了射箭等项目上的空白。

  在竞技水平上,虽然不像过去几届拥有沈盛妃这样具有绝对夺金实力的选手,但整体水平大有上升,具有冲击前三名实力的项目比往届要多,有希望在全运会上进入前八并拿分的运动员则更多了。根据预赛情况和实力分析,我市运动员在田径、举重、游泳、柔道、赛艇、射击等多个项目上具有夺牌甚至冲金的实力。

  基础工程奠定腾飞基础

  我市的竞技体育曾经由于后备人才缺乏而一度陷入低谷。在2002年前后的几次重大赛事中,宁波体育成绩曾让人失望。后备人才青黄不接则让宁波体育的前景黯淡。不过,也正是那时候面临的困境让我市体育部门下决心从基础抓起。

  王雷钧表示,我市竞技体育能够在这次全运会上有所表现,主要在于我市从2001年前后开始走一手抓备战、一手抓基础的两手抓见到了成效。多年来,我市体育部门在做好省运会、城运会等重大赛事备战的同时,重点抓基础工程建设。这些年来,我市输送到省队的运动员逐年上升,就是基础工程建设成果的最好反映。

  苗子与教练是最核心的两个问题。我市体育部门逐步完善了市本级训练单位、县(市)区少体校、各传统体育学校等四级训练网络的建设,同时有选择地引进一些我市缺少的外地苗子,使得招生难、苗子少等问题逐年改善。

  有了苗子,必须有好的教练才能把他们带出来。我市体育部门在重点培养自己的高水平教练员的同时,还在一些薄弱项目上引进高水平教练员。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已经拥有虞利华、罗洋等国家级教练员及一批高级教练员。在此基础上,引进的20余名外地教练员也对我市薄弱项目业余训练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女篮教练的引进使我市这支本来已经裁掉的队伍一下子成了省内最好的青少年队伍,多名队员进入了省队。而射箭项目教练的引进使得我市成了省内这一项目上的领头羊。在本土教练与引进教练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田径水平从2006年省运会以来一直是省内的“老大”。

  与此同时,这些年来,我市还出台了很多政策,扶持、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在后勤、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为业余训练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并提高各级教练员及训练单位向上输送苗子的积极性。

  “我们的基础工程在2006年的省运会上已经初见成效。这次我市取得全运会决赛资格的选手中,有近一半是从那届省运会冒出来的尖子。这些队员已经开始冒尖,到了下届全运会,才是他们真正成熟的时候。”王雷钧说,“可以说,我市竞技体育腾飞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

  宁波日报记者 马叶挺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