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新中国成立之初,宁波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基本没有专项的文化建设资金。而如今,仅2008年,市本级财政投入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就超过1亿元,各县(市)区投入更多,目前,宁波人均享受文化建设资金达到55.51元,而省内人均为30多元,宁波人享受的‘文化蛋糕’在全国都是位居前列的。”这是记者昨日从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在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市突出“共享、惠民、创新、品牌、管理”主题,在公共文化服务、文艺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发展等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新中国成立之初,宁波公益文化事业百废待兴。1949年,全市仅有1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经过60年来的发展,我市建成了宁波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一大批标志性文化设施,“三江文化长廊”基本形成;在农村实现了县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均设有文化站,92%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建成村落文化宫1401个,社区文化宫201个,城乡“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已经初步建成。
宁波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点、线、片、面”的保护体系日臻完善,自保国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以来,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已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6处,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近百家,全市馆藏文物有7.48万件,大运河(宁波段)、上林湖越窑遗址、丝绸之路中国段(海路部分:浙江宁波)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60个,其中国家级14个。
对外文化交流取得新突破,宁波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自1988年10月21日首次引进联邦德国石荷州文化艺术团在宁波逸夫剧院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以来,20多年间共有100多个国外、境外艺术表演团体和个人登上了宁波的演艺舞台。本土文化“走出去”力度不断加大,近3年来,我市相继与30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出访交流项目40余批次。
伴随着改革开放,宁波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有序、门类齐全、层次多样、布局合理的良好局面。到2008年年底,全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21132家,文化产业的总产值为546.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36.3亿元,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3.4%,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文化体制改革始终支撑着宁波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作为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我市努力做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步伐加快,电影公司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后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效显著。文化创新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人人享受文化”理念和建设“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目标,2007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对文化创新进行部署,宁波文化工作创新奖设立两年来共有52个创新项目获奖,不少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宁波日报记者 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