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了10万元定金并按约付了68万余元购房款,结果在签订购房合同时却发现要买的商铺只有不到30年的使用年限,比最高使用年限少了10年,市民郭先生觉得不合算,起诉房产商要求减价销售并赔偿损失。记者日前从海曙法院获悉,此案经数次开庭审理,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请,并于近日生效。
签合同时发现土地使用年限不到30年
此案的原告郭先生是一名公务员,被告是宁波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据郭先生诉称,去年12月20日,他在被告售楼处订购了被告正在开发建设的一间商铺,面积为55.16平方米,总价为111万余元,并于当天支付了10万元定金。今年1月1日,他又按约定支付了68万余元房款。
今年1月17日上午,郭先生按被告售楼处工作人员的安排在售楼处同建行办理余款30万元贷款手续,并签订购房合同。然而,在办理完贷款所需的所有手续,准备签订正式购房合同时,郭先生在阅读合同条款时意外发现,此商铺土地使用年限至2040年2月28日到期。
根据土地出让使用年限的相关规定,商业用地的使用年限为40年。而这间商铺如2010年5月31日交房的话,土地使用年限只有29年零9个月。郭先生当即提出异议,问工作人员如此短的土地使用期限,为什么不在销售洽谈中及支付定金与购房款前事先告知,上述房价在使用期这么短的前提下是不能接受的。
当天,正式合同未签成。事后,郭先生多次找开发商及其下属的售楼处讨说法,并要求按公平原则扣除被告所占用土地使用年限应分摊的原商铺订购价成本28万余元后的金额作为正式购房合同的房价款,但都没有结果。无奈之下,郭先生将房产商告上法庭。
原告:
房产商未尽告知义务,年限缩短影响房价
原告郭先生认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土地使用权期满,土地使用权及其他土地建筑、其他附着物所有权由国家无偿取得。土地使用者应当交还土地使用证,并依照规定办理注销登记。而开发商在预售商品房前,必须已交付全部土地出让金,并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这充分说明被告在售楼之前,对土地的性质和使用年限是知晓的,但被告在整个销售过程中并未将这一直接决定商品价值的重要信息告知原告,即未履行告知义务。
正是由于被告对这一重要信息的故意隐瞒,使得原告在有失公平的前提下按以上总房价订购了此商铺。由于土地使用年限的无端大幅减少,将给原告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该商铺原认购价格与其本身价值已严重不符,原告据此要求将房价款变更为83万余元。在案件审理中,他还要求对方赔偿28万余元。
被告:
同意退房并支付相应银行利息
被告在庭审中辩称,去年12月20日,原告向被告订购商铺是事实,但这不是合同,比较简单,双方签订了认购单。由于这是第五期的房子开发,因此商铺的土地使用年限是到2040年,签订合同中被告如实把有关内容明确告知原告,并没有欺骗或隐瞒原告任何事实。如果原告对土地使用年限有异议,可以要求退房,被告也同意退房,并支付相应的银行利息。至于原告要求变更房屋的价格,是缺乏法律和事实依据的。
而且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土地使用年限届满后是自动延续的。土地使用年限短是否对原告造成损失,造成多少损失也无法确定。据此,被告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法院:
原告要求减少房屋总价缺乏依据
法院审理后认为,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商业房屋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年限为40年,这是购房者在购房时应了解的常识;原告购买的房屋为商铺,其土地使用权年限与同一地块上的住宅房屋用地年限自然不同。另外,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规定,土地使用期限届满后,土地使用者可申请续期。
原、被告签订的认购单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应认定合法、有效,双方可依约履行。双方在签订购房合同前,被告已告知原告该商铺的土地使用年限至2040年2月28日,此举并未对原告构成欺骗或隐瞒。
原告了解上述情况后,有选择继续签订购房合同或以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或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为由,要求撤销合同,退还已付房款等相关权利。且即使土地使用权上载明的土地使用年限比合同约定的大幅缩短,该情况目前也尚未造成原告可实际计算的经济损失。但现原告坚持要求被告减少房屋总价28万余元,并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买一赔一”的标准赔偿经济损失28万余元,显然缺乏法律和事实根据,故不予支持,据此驳回其诉讼请求。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一)居住用地70年;(二)工业用地50年;(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四)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五)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
该条例同时规定,“土地使用权期满,土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由国家无偿取得。”也就是说,一旦土地使用权到期,不仅国家要收回土地,而且土地上的建筑等物也归国家所有。
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作出明确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是具体怎么个续法,目前仍是空白,法律并没有对续期的土地使用费支付标准和办法作出明确规定。
东南商报记者 张贻富 通讯员 李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