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手记:
朝阳如火,尽情地印照着枣树村的每一寸土地,绿树丛中点缀着错落有致的村舍,清山绿水间粉墙黛瓦显得格外整洁。勤劳的村民们早已点洒在山腰地头,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山腰间隐约传来说笑声和川北号子。
村子里反倒显得十分宁静。穿村而过的小溪安静地流淌着。
沿着连户曲径拾道前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草的清香。老石家的大黄狗伸着脑袋、摇着尾巴,欢快地朝我跑来——这畜生真灵性!
不记得我这是第几次来枣树村,不过以前要么是为布置工作或是看工程进展而来,要么是陪同上级领导来视察,象今天这样,不带任务还是第一次。权且当做偷闲放松一下自己,抑或是品味一下我们援建的作品吧……
经过一年时间的重建,劫后余生的枣树村能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恐怕在这之前全村没有人敢这么想。
“5·12”特大地震前的枣树村名不见经传,虽然也曾于明清两朝因出过两名武状元而荣耀过,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政策的春风反复吹拂这个川北山村,虽然枣树人从未放弃致富梦,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但地处川北深山大壑,耕地稀少,交通不便,“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身无三分银”,“出行无道路、种粮无耕地、建房无宅基” ……自然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青壮年不得不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留下些老弱病残苦守几分贫瘠的山地……山村沉寂而破落。
“5·12”特大地震给枣树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绝大多数村民房舍垮塌,半数村民受伤,水利、农田、电力等基本设施被毁,村民露宿河滩地头……
坚强的枣树村民不等不靠,奋起自救。村中有一对残疾人夫妇,丈夫石光武只有一只手,妻子张正芳是个聋哑人,这本是最弱势、最让人忧心的一家,然而正是这一家人,第一个站到自家废墟上,只手无声,重拾家园,其他村民见状也从悲哀中惊醒,打出“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标语,一家建房,大家帮忙,互助互爱,重建家园。在“国家补一点、浙江帮一点、银行贷一点、自己凑一点”等多途径、多渠道的支持下,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栋栋安全、经济、适用的新房在废墟上挺起……枣树村成为整个地震灾区最早完成农房灾后重建的村之一,成了青川县灾后重建工作的榜样和示范点。他们打出的标语一传十、十传百,灾区各地竞相张贴上悬挂,成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一面精神旗帜,激励着整个巴蜀大地。
2008年8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了枣树村,当看到高悬在村民屋檐上的那两幅标语时,总理十分欣慰:“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总理亲切地看望了震后带头开展重建的石光武、张正芳夫妇;在尚元进家与村民们拉家常,嘘寒问暧;帮助石光明家捆扎浇铸房梁用的钢筋笼……
为推进灾后农房重建,2008年8月,宁波市援建队伍入川后,实施了农房配套工程建设,帮助枣树村修筑防洪堤、连户路,进行村容村貌改造,改房、改水、改厕、改线、改路、治污、治乱,建沼气池,扶助村民开办农家乐餐馆,种植经济作物,人均茶园1.4亩,户均果园1.5亩,建成年出栏50000只的土鸡养殖小区。与此同时,我们还在枣树村举办了多期农技及养殖种植技术讲座,引导宁波的滕头村——这个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球生态500佳村庄以及宁波余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谢家路村与枣树村结对,让他们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传授给枣树村,对枣树村以理念、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长期支持。
枣树村的未来充满希望。地震过去刚刚一年,枣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地震灾区某些地方仍能依稀看到震灾的阴影时,枣树村已看不见地震的伤痛,村民们的脸上挂着的幸福的笑容,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幢景。枣树人懂得感恩,他们亲手用24种粮食拼贴出一张巨幅画——《总理来到枣树村》;他们在墙头路边立石勒铭,以示铭记历史、感恩社会和激励子孙;他们有的把自家的院落命名为“感恩苑”、“思进苑”,有的在自家墙上嵌上“吃饭牢记共产党,喝水不忘宁波兄”的句子。2009年1月16日,枣树村120余位村民联名给温家宝总理写信,汇报村里灾后重建情况和发展生产的决心,2月6日总理回信,勉励村民继续努力,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如今,外出打工的枣树人都纷纷回来了,他们觉得在这块最为熟悉的土地上大有可为。
受枣树村民在大地震中显现出来的精神所动,我们觉得该做点什么,于是,协助他们对这种精神的深刻内涵进行总结提炼,帮他们建起了精神家园重建展览室。我反复琢磨——枣树村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我把“自强不息、坚韧奋进”八个字契刻在了枣树村的一块大石头上,我想,是大地震将枣树人深埋在心底的这种精神予以激发,直至点燃整个地震灾区,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震精神的主干部分。这是枣树村民自己的一笔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足以激励他们的子孙后代,始终不逾地坚守这笔财富,枣树人的道路将会越走越光明。
枣树村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山村,一会儿功夫就能村里村外转个遍;枣树村的村民是朴素的,他们大多不善言辞,默默地坚守在祖辈留下来的土地上,不知疲倦地耕作着。然而,正是这么一些普通的村民们,在大灾大难袭来之时表现出来的那份坚毅和果敢令人竦然起敬……或许这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千劫而不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星火相传、绵延数百代的力量源泉。记得前些年,一些史学家在回顾人类诸如爱琴文明、玛雅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曾经辉煌一时的古文明之后,惊呼唯有中华文明从来不曾被割断,更没有消亡,史学家们翻遍典籍,企图寻找答案。
有空来枣树村看看吧,或许答案就在眼前……
四川省文明委授予了枣树村“精神家园教育基地”铜牌。
巨大的“5·12”特大地震灾难刺痛了我,枣树村村民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从带领队伍火速奔赴灾区,搭建板房,救援灾民,到后来的带队赴青川支援灾后重建,我目睹并参与了灾区从救灾到重建的全过程,我真诚地为我们伟大的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感到自豪。
援建一年多来,我们宁波援建指挥部2000多名干部职工,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在援建青川县城重建等重任中,以枣树村人为榜样,以“牢记重托,不辱使命,我为家乡父老添光彩;奋力拼搏,苦干两年,我为第二故乡作贡献”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顶着时间特别紧、任务特别重、要求特别高、难度特别大等诸多压力,不分白天黑夜,放弃节假日,苦干、实干、巧干,援建工作在艰难中又好又快地推进,我们的工作也赢得了上级领导和青川县群众的一致认可。
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撑,有了强烈的使命意识,我想,我们能向党和人民交一份合格答卷。
有幸参与灾后重建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不枉此生。
我真诚地为青川人民祝福!
(本文作者:宁波市援建指挥部指挥长史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