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107岁的甬籍院士贝时璋睡梦中辞世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9-11-01 12:13:15

  宁波籍院士,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贝时璋老先生走了——2009年10月29日上午9点30分,贝老在睡眠中安详辞世,享年107岁。

  本报记者回忆5年前采访贝时璋经历

  浓浓的思乡情呵,化也化不开

  当今人们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伟人遗容的时候,无不为主席遗体保存之完好而惊叹。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贝时璋院士当年曾为妥善保存遗体做了大量的构想以及许多细致入微的工作。

  如今,贝时璋这位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在历经了107年世事沧桑后驾鹤西去。生前他时时刻刻牵挂着家乡宁波的建设和发展,也更为宁波人所熟知并引以为豪。

  昨晚,曾经专门采访过贝老的我得知噩耗一阵伤感,5年前一段难忘的采访经历顿时浮现在眼前。

  百岁贝老让我先就座

  2004年5月10日,我受报社委派前往北京采访贝老。是年,本报策划了一次“天下宁波人”的大型采访活动,贝老是重点采访对象之一。

  当时,贝老住在北京中关村14楼,这幢楼是1954年中科院在中关村为中科院各个研究所的创立者建造的特等宿舍楼,居住的大多是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人。

  贝老的住所是14楼二层朝东筒子楼格式的六间房间,新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生前就住在隔壁。

  得知家乡的记者要来采访,贝老早早穿上一件干净的中山装,拄着拐杖端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候,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看到我走进客厅,贝老颤巍巍地起身迎接。我马上上前扶住贝老,贝老怎么也不肯坐下,一再示意我先坐到沙发上。

  采访前,我给贝老献上虾皮、紫菜、万年青、海蜒等一些宁波特产,这是我临行前特意到超市买的。其实,东西并不值多少钱,但贝老非常开心,马上叫旁边的小儿媳妇朱蔓梦女士收了下来。

  朱女士跟我说,贝老一般不接受别人的礼物,但对家乡人送的礼物情有独钟。在他百年寿辰的时候,收到了许多礼物,贝老都把它们放到单位去了,惟独留下宁波市人民政府和镇海区人民政府的礼物,还特意摆放在客厅的显眼处。

  夸奖宁波晚报办得好

  说句实在话,采访贝老可以说是我从业以来最为艰难的采访——年事已高的贝老耳背非常严重,即使带着助听器也听不太清楚,说话时一定要放大嗓门才行。

  朱蔓梦女士特意准备了很多白纸,我有什么话先传达给她,然后她用水彩笔写大字给贝老看,或者用手指写在老人的手心里。贝老用放大镜细细看每一个问题,偶尔碰到字数多的问题也会向儿媳妇提抗议:写得简单一点嘛!

  贝老的思路很清晰,健谈程度颇让我意外。谈起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贝老中间没有丝毫停顿,偶尔我想插一句话都不太容易。朱蔓梦女士害怕贝老话说多了会累,多次让他停下来喝口水,可是贝老就是没有理会。在一旁的小儿子贝德风趣地说:“爸爸太激动了,话说得刹不住车了。”我也一次次举起杯子示意贝老喝水,贝老总算喝了口水。

  在贝老的家里,我还看到了《宁波晚报》。由于本报给贝老赠送了终身读者卡,贝老家里总能收到每期的《宁波晚报》,贝老对宁波的情况也比较了解。记得当时他对我说:“《宁波晚报》办得很好,内容非常丰富,我为家乡的报纸感到骄傲。”

  在那天的采访中,我还了解到,当时已经过百岁的贝老每天早上都起得很早,在屋里来来回回走上1000步,打一套自编的健身操。像铺床、拉窗帘等简单事情不说,就是衣服、袜子等都要自己动手洗。家里人专门为他雇了一个阿姨照顾起居,结果贝老还是自己动手洗衣服和做一些简单劳动,有时候还跟阿姨抢着做。

  浓浓的故乡情结

  12岁的时候,贝老就离开家乡到汉口和上海读书。那时,每年寒暑假,他都要回家。后来到德国去读书,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家乡。1948年,贝老在父亲去世时回过老家一趟,后来就再也没回来过。

  1993年,贝老委托小儿子贝德到镇海老家去看了看,拍了很多照片,其中包括他住过的地方和当地的亲戚、乡亲等。那时,贝老的眼睛和耳朵都比现在好,能一张张仔细地看这些照片,一些老房子的照片他都知道这是在哪里。照片中年长的,他也大多认得出是谁。

  2003年宁波市人民政府派人去看望贝老,贝老专门题词“祝宁波科技教育事业再创辉煌”,对家乡的关切之情可见一斑。

  2003年10月10日是贝老的百年诞辰,宁波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当时贝老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成行,特意委托女儿贝濂出席。

  我那天还特意试探性地问贝老有没有可能回宁波看看?贝老风趣地说:“如果能够回宁波看看当然好,但我身体能够锻炼到这个程度恐怕有点困难了。”

  采访结束以后,我想起来要请贝老为宁波的青少年讲几句勉励的话,可是贝老坚持要写在纸上。

  因为患白内障,贝老已经看不清楚字迹了,因此写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中好几个字都重叠到了一起。

  写完后,贝老拿起放大镜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摇摇头说:“不行!不行!要写得像样一点。”于是,他又拿起笔,他写一行我用手遮住一行。贝老就这样重新誊写了一次,然后又用放大镜看了一遍才点点头算是过关。

  这让亲眼目睹了这一幕的我感到非常激动,这些话其实就是贝老一生为人的写照。

  斯人已逝,风范犹存!

  (记者黄剑跃)

  来自宁波市科协的记忆

  贝老的寄望:

  宁波有无限的希望

  “一切来得那么突然,贝老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地留在我们脑海。”今年年初,宁波市科协主席杨志达携宁波院士服务和咨询中心的有关人士一道赴京慰问贝老,负责宁波院士工作的楼小红也随同前往。当听到贝老逝世的消息后,她言语中透露着对贝老的深深怀念。

  她向记者回忆:今年1月中旬,听说家乡来人看望他,贝老早早坐在客厅,当时精神矍铄。乡音久违,看到来自家乡的客人,贝老操着浓重的宁波方言兴奋地打听着家乡的变化,诉说着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和期待,“生命科学非常重要啊,宁波大学有生命科学专业吗,要大力发展。”

  “一定要把家乡的优势发挥出来,浙江有很长的海岸线,资源丰富,我们的北仑港要争取世界第一啊!”当贝老得知杭州湾跨海大桥已经通车时,他高兴地说:“我们小时候要先坐航船到宁波,然后再沿沪杭甬铁路到上海,要花很多时间。”当他从照片中看到镇海贵驷元房的故居保护得很好,还在门口修了百岁亭,一再表示感谢。

  临别之际,贝老亲笔写下了“宁波有无限的希望”字幅,表达他对家乡那份沉甸甸的情感。

  贝老的最后嘱托

  进入百岁高龄之后,贝老依然思维敏捷、精神矍铄,时刻牵挂着国家的昌盛和科学的发展。在2009年度诺贝尔奖公布之后,贝时璋院士心情很不平静。就在逝世的前一天,10月28日上午,贝时璋院士还召集了6位研究人员,一起讨论在已有的创新课题基础上继续努力工作的问题,并语重心长地鼓励大家“我们要为国家争气”。

  贝时璋一生没有生过大病,98岁之前没有住过医院,除了正常的体格检查,他是不去医院的,平常几乎从来不打针吃药。总结自己的长寿经验时,贝时璋认为主要得益于4个方面:淡泊名利,宽厚待人,适当运动,注意营养。 (记者徐文燕通讯员宁冰)

  贝老生平

  1903年10月10日生于镇海憩桥村。1921年秋,贝时璋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医学预科。1928年3月德国获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29年回国报效祖国。1930年,贝时璋院士创建浙江大学生物学系并任系主任,1949年兼任理学院院长,在浙江大学20年,成为师生爱戴的一代宗师。

  贝时璋开创了我国生物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组织开展了“核试验放射性本底自然监测”、“核爆实验对动物本身及其远后期辐射效应监测”、“生物探空火箭”等研究工作,为我国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贝时璋以“学科交叉”理念筹建和创建了浙江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是我国实验生物学的开拓者之一。

【编辑: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