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村集体厂房要出租,中介估价10多万元,进入街道小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后,经过两个小时竞争,最后的成交价比原先高出近60万元。前不久,余姚朗霞街道杨家村村民着实感受到了“阳光平台”的作用。如今,我市已建立151个乡镇(街道)小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了全覆盖。
村里铺条路、修座桥,村集体资产转让、承包,项目虽小,却是全体村民关心的事。过去,我市对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下的项目,均交由镇或村负责,无须进招投标中心公开招标。由于没有规范的交易平台,容易出现某些负责人直接拍板的行为;即使采取了招投标方式,也难以避免挂靠、串标、层层转包等问题。2006年,市里在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基础上出台文件,推进乡镇(街道)小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其交易范围逐渐从单一的基础设施工程拓展到村集体资产转让、采购和卫生保洁服务等内容。
如今,这些交易平台已形成监、管、办分离等一系列较为成熟的运作规范。按照规定,有关村要实施项目之前,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和党员大会审议通过,随后进入乡镇(街道)交易平台。此后,无论是招标文件制定、招标信息公布还是投标、开标和中标公示,均由村民代表、联村干部和乡镇(街道)纪委全程监督,其间所有资料均要进行备案。
平台的运作,使交易各方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按规则进行充分竞争,取得了增收节支的成效。2006年以来,全市小型项目交易平台完成各类公共资源交易事项近万宗,交易总金额近50亿元,增收节支资金保持在交易额的10%左右。宁海跃龙街道北山村的小商品市场、东门菜市场原来的承包金额总共为72万元,经过公开招投标后,租金一下子上升到238万元。“能有这样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自然愿意接受它。”村民说。
平台的运作,保证了村民对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群众对干部从疑虑、不信任到理解、支持。江北洪塘街道灵山村前几年村道路硬化工程招来了不少工程队,村干部只好“谁出价最低让谁做”。结果路造好不到半年就走沙,群众说什么的都有。街道建立交易中心后,村里所有的项目都进入中心招标,工程质量有了保证。“我们现在是不找村长找市场。”一些包工头这样说。
宁波日报记者罗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