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6时,71岁的徐素英就习惯性地走到厨房,张望一下对面一楼的房屋,如果看到窗帘已经拉开。她才会安心地去做其他事情。这个习惯,已经跟了她整整4年。这是对面那对八旬老夫妇和徐素英之间的默契——在起床的那一刻,拉开窗帘,报一声平安。
86岁的忻安悦老人尽管眼睛已经不太好使,听人说话也挺吃力,但说起搬到江北槐树社区的这几年,老人昏花的眼中冒出了神采:在这里,有了素英,我就像有了个女儿。
2005年11月20日,忻安悦搬到了槐树社区166号,还没安顿好,对面楼上走下来一位短发女子,问:“您是不是以前在东钱湖大公小学教过书的忻老师啊?”
事后,忻老师才想起了这个学生徐素英。忻老师虽然没有教过徐素英,但当年的徐素英是班干部,经常往老师办公室和宿舍跑,忻安悦恰巧和其班主任住同一个寝室,因此两人也偶有来往。
多年前的老师成了自己的邻居,平日里在街坊邻居中就以热心出名的徐素英自然而然地照顾起老师来。
忻老师和老伴没有生养子女,侄子远在杭州工作,不太方便照顾他们。年迈的忻老师一只眼睛早已看不见东西,听力也很弱,老人每月几次去医院,都是徐素英奔前跑后陪在一旁。每次一起风一下雨,徐素英就会跑下楼去叮嘱老两口:“天气不好,菜我会去买,牛奶我会去拿,你们要多加小心。”
每周,徐素英都为老人下两三次厨,改善一下口味。老人爱吃红烧肉,她就细心炖上两三个小时,将肉炖得又软又烂;怕老人咬不动肉丝,她煮老人爱吃的花菜炒肉时,就将肉都剁成肉沫,甚至炒个芹菜,她都要仔细地将芹菜中的“茎”抽掉。
说起两家间的窗帘“暗号”,徐素英笑了起来。原来,忻老师两口子起床一向准时,基本上路灯关了老两口已经起床。有一天,早上6时半了,忻老师家的窗帘依旧拉得紧紧的。心里不安了许久的徐素英下楼敲响了老师家的门。那天老人身体确实有些不舒服,起床晚了大半个小时。自那以后,这小小的窗帘成了师生间的默契。
几年间的点点滴滴让这对曾经的师生如今亲如母女。11月3日,忻老师的老伴过生日,买蛋糕、炒长寿面,徐素英一手张罗了老人的生日宴,坐在一起吃蛋糕的3人宛若一家人。
宁波日报记者 周琼 江北记者站 吴红波 通讯员 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