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宁海
宁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记录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2009-11-06 10:19:25

  宁海新闻网讯 日前,浙江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县的叶全民、何晓道、童全灿、陈昌福4人被确定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加上第一批入选的黄才良,至此我县已有五人获得这一殊荣——

黄才良:泥金彩漆代表性传承人

  泥金彩漆工艺在宁波地区历史悠久。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胎朱漆碗已有7000多年历史,唐高僧鉴真出使日本也从宁波带去佛像、生活用具及其它漆饰等泥金彩漆作品,对日本的民间漆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明代以来,由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手工业也得到发展,漆器工艺有了进一步提高。明宣德年间,泥金彩漆工艺制作达到鼎盛,作品蜚声海内外。清朝时,泥金彩漆仍延续着其辉煌的发展历史。

  历史上,宁海的漆器制作久负盛名。古时生活殷实富裕的宁海乡里人家,在男婚女嫁时往往选择泥金彩漆家具及用品,久而久之成为习俗。从东方艺术造像博物馆、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收藏的宁海民间泥金彩漆家具——清中期的龙凤红板箱上、大木眠床、凳几桶盒等,还可以看出当年泥金彩漆带给人们生活上的光彩。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的宁波乡间,泥金彩漆工艺曾辉煌一时,作品常出现在国内外的展览会上,倍受赞誉。后来由于破“四旧”,加上风移俗易,泥金彩漆工艺一度消失,现在仅我县还保留此项传统手工艺。

  泥金彩漆有一套独特复杂的工艺流程,全是手工技艺,靠师徒口传手授,代代相传。泥金彩漆代表性传承人黄才良,1957年出生于宁海城关,自幼喜好美术,多年来一直从事木雕、髹漆工艺,熟悉并掌握泥金彩漆工艺。现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学会副秘书长、宁波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和县工艺美术家协会会长。

  1973年初中毕业后,黄才良开始师从师傅张学笔学习泥金彩漆工艺。1975年进入宁海工艺美术厂学习木雕和髹漆工艺,进一步研制泥金彩漆工艺,在各门派师傅指导下,吸取传统工艺精髓,反复钻研,掌握了泥金彩漆工艺配方和制作工艺流程。1989年创办宁海东方艺术社,生产木雕和髹漆工艺产品。1992年成立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2000年后,为不使泥金彩漆这一传统手工艺湮没于历史的尘烟之中,他开始组织员工重新研制开发泥金彩漆工艺项目,并于2004年着手准备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将产品投入市场。如今,他生产的泥金彩漆产品已远销国外,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

  2007年,因传承和发展“泥金彩漆”工艺卓有贡献,黄才良被评为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参加浙江省文化博览会,其参展的“泥金彩漆”作品获得金奖。目前,“泥金彩漆”作为传统手工艺已经申报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他与宁海第一职业中学“联姻”,开办泥金彩漆研修班,如今,该班学员已熟练掌握该工艺,并能独立操作,其中四名学员被吸纳到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担当师傅。为使传统工艺传承下去,黄才良准备面向社会招收更多的传承人,以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为传承基地,开展对泥金彩漆的保护和研究。

叶全民:宁海平调—耍牙代表性传承人

  宁海平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新昌调腔的分支,起源于明末清初,以宁海为中心,流行于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象山、奉化等地,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它有《小金钱》、《天门阵》、《白门楼》、《百花赠剑》、《贵妃醉酒》等一百多出传统剧目,其中《小金钱》因为与耍牙技艺相结合,成为宁海平调中最富有特点的代表剧目。

  耍牙本是一项独立的技艺,自从被宁海地方剧种平调吸收后,二者形成了难以割舍的共生关系,成为极具特色的地域性演技。在《小金钱》中,“独角龙”以精湛的“变口”功夫,配合平调“三大一小”和《将军令》等曲牌,刻划出其野性中凸显的灵动之美,和不可一世的骄横之态。整个表演过程如龙蛇行地,而耍牙技艺更是锦上添花,恰到好处。

  宁海平调为中国戏曲表演增添了一门独特的耍牙绝技,丰富了戏曲脸部表演的形式和内容,至今国内无二。因此,宁海平调—耍牙素来有“全国一朵花,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建国后,耍牙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改进提高,耍法和造型都有新的发展,赢得了省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宁海平调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会演,曾获浙江省少数剧种交流演出表演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表演一等奖,中国“城隍阁杯”民间戏曲折子戏邀请赛金奖等。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级新闻媒体曾为之纷纷作专题报道,并誉之为“东方绝技”。

  叶全民是耍牙第四代传人,于1970年5月考入宁海县平调剧团,工花脸,架子花脸,在多本平调曲目中担任主角花脸,如“劈山救母”中饰演杨戬,“逼上梁山”中饰演鲁智深,“狸猫换太子”中饰演郭槐,“红梅阁”中饰演判官等。叶全民于1977年开始学习耍牙,受教于王万里老师。1980年8月,他在平调传统曲目“金莲斩蛟”(根据《小金钱》改编)中饰演的李蛟在参加浙江省专业剧团青年演员会演时,从4000多名演员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在杭州成功演出后,著名昆剧演员周传瑛先生专门找到叶全民与其交流耍牙技术。

  叶全民通过不断研究和试验,现在已将耍牙从8颗发展到10颗,耍法和造型也由原先的13种发展到40余种,更加体现出耍牙技艺的灵活性。他培养的第五代“耍牙”传人薛巧萍(现在宁海平调剧团担任主要花脸),以出演李蛟“耍牙”而多次获得中国“国花杯”戏曲大赛金奖等大奖,并曾出访东欧等国,受到国外观众好评,2006年还赴京参加了全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展演活动。

何晓道:十里红妆代表性传承人

  宁海“十里红妆”是明清时期从女方到男方的嫁妆队伍的俗称。彼时,富家大户出嫁女儿,运送嫁妆的队伍浩浩荡荡,婚嫁器具雕龙刻凤,涂朱贴金,仿佛一条红色长龙,绵延数里,蔚为壮观,因此被称为“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婚俗现象,是浙东传统婚姻明媒正娶的代名词。出嫁时,新娘凤冠霞帔,享受着公主般的待遇,绚丽而独特。发展到后来,它已不止是简单的嫁娶,而是成了显示家族的富有、地位,和四乡八村喜庆吉祥的重要社会活动。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是江南婚俗传承中不可多得的遗存。而作为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何晓道,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收集、整理宁海十里红妆婚俗文物,二十几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十里红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研究工作。他于2002年创建“江南民间艺术馆”,2003年创建公助民办形式的十里红妆博物馆,开设了宁海十里红妆婚庆服务相关的花轿出租、杠箱出租、传统婚俗礼仪服务等活动项目,使宁海十里红妆婚俗至今仍能在当地流行,并成为独特的原始遗存。

  何晓道利用经营十里红妆博物馆的契机,宣传介绍十里红妆婚俗的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让更多的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现在,宁海的城里、乡下,吉日里还经常能看到坐花轿结婚的喜庆场面,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充分绽放。博物馆开放5年多来,已接待游客达35万人。2008年“十里红妆”婚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个人先后出版了《十里红妆》、《红妆》、《十里红妆女儿梦》、《江南明清民间椅子》、《江南明清门窗格子》等专著,初步构建了我国红妆理论的研究体系;还与有关影视和文艺单位合作,运用十里红妆元素拍摄了电影《十里红妆》,排演了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此外,何晓道还多次参加由法国、台湾、香港等地组织的民俗交流活动。

  何晓道为传统婚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作出了积极努力的卓越贡献。2007年获浙江省“五个一批”优秀人才奖,并于2009年6月被浙江省文化厅等单位授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媒体关注人物”。

童全灿:前童元宵行会代表性传承人

  前童元宵行会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游艺活动。始于明中叶,盛于明末清初。主要是为纪念童氏祖先(濠公)开渠凿砩,灌溉农田的功德,也为聚民心修水利,祈愿年景丰收。其主要活动有鸣群锣、抬鼓亭、舞狮子、放铳花等。发展到今天,前童元宵行会已是宁海家喻户晓的大型集会性的群众娱乐活动。

  前童元宵行会内容丰富,规模浩大。代表前童童氏十八房的鼓亭、抬阁、秋千,是行会中的重要观赏项目。这些形式各异的鼓亭、抬阁、秋千一律采用朱金木雕工艺制作,每一件器具都有它的名称和独特内涵,忠孝礼义、儒家耕读的思想体现其中。行会时,这些器具上坐有古装打扮的小孩,每一杠都演绎着一个历史故事,随着车轮的滚动,人物交替出现。前童元宵行会还有舞狮闹房,送铳花筒的习俗,热闹而有趣。行会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审美和人文价值,以及民俗历史研究的价值。

  前童元宵行会代表性传承人童全灿,是元宵行会的第二代主持人。他性情活跃,热心公益事业,幼年时就开始参加前童的行会活动。1947年,年仅十岁的他就踊跃扛头牌,晚上和众人提着灯笼供送濠公老爷回庙宇,乐此不疲。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童全灿成为行会活动的骨干分子,积极参与行会策划活动,为行会的举办和发展出谋划策。

  1995年,前童举行建村760周年活动,因文革而一度终止的元宵行会终于得以恢复,而身为前童村党支部书记的童全灿正式主持行会工作,统筹安排行会的各项活动。他游说各房派将鼓亭、抬阁、秋千集中到镇里的鼓亭馆,修缮破损的行会器具,逐渐恢复了行会的宏大规模。

  2006年,前童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古镇的称号。借助这一良机,童全灿等人进一步积极挖掘元宵行会的文化内涵,并不断开发前童古镇旅游资源,使这一古老的游艺活动老树开新花,同时打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

  此外,他还曾积极配合县政府将前童的鼓亭、抬阁、秋千搬到上海、杭州等地,进行多次展示,使前童元宵行会不仅在浙江地区有了名气,而且在整个华东地区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陈昌福:宁海狮舞代表性传承人

  狮舞在宁波城乡流行较广,宁波市区及鄞州、余姚、慈溪、宁海、象山等地均有舞狮的传统。其中,尤以宁海的狮舞最具特色。1996年,宁海县被市文化局命名为“狮舞之乡”。

  今日宁海狮舞,以梅林陈狮子队最为著名,由师傅陈昌福带领。梅林陈舞狮队舞狮套路复杂丰富,异中有同,将传统的宁海文狮和武狮的表演风格融为一体。既有北派武狮的刚猛,又有南派文狮的细腻,表演起来形式多种多样。舞蹈中既有剽悍、粗犷之动作,腾、扑、滚、跳呼呼有声,传统武狮套路扫场、追青蛙、翻滚、鲫鱼溅、上山进洞、舞拳棒、滚响叉等都尽现其中;也有拜观音、踏四角、打瞌睡、搔痒、舔毛、抖毛等文狮细腻的动作套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作互相交错进行,一文一武,一静一动,一巧一拙,紧密相联。在每场狮舞表演进行的中场,还有精湛的武术表演,而狮舞表演中又将舞狮伴奏音乐与动作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得狮舞表演极具观赏价值。

  今年44岁的陈昌福,是村里自1954年重建舞狮队以来的第3代传人。15岁拜父亲为师,16岁登台表演。1985年,为扩大梅林陈舞狮队的影响,陈昌福主动请缨担任舞狮队长,筹措资金,培养新队员,将原先由一只狮子独撑场面扩大到两只狮子,增添了热闹的气氛。1985年至1989年间,陈昌福与他的队员两次赴宁波比赛,获得嘉奖,得到四只狮子头。趁此机会,他将狮舞表演由两只增加到四只,再后来增加到八只,即四只大狮子四只小狮子,发展到现在则是八大四小,形成梅林陈舞狮的一大特点——表演的狮子多,形象活泼生动,情节丰富有趣。

  另外,陈昌福与队员在传承了以前狮舞动作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跨脖旋转”、“狮滚背”、“盘腰”和“狮子造型”等新动作,使得狮舞表演愈加丰富生动。正因为梅林陈舞狮别具一格的特点,如今,这支近30人的舞狮队不但在县里的开游节上大放光彩,还应邀参加了宁波农民艺术节开幕式、象山开渔节、舟山国际水产城开幕式、杭州市庆澳门回归等大型文艺活动,已成为浙江省内远近闻名的舞狮队。

  宁海狮舞是靠历代舞狮人手把手传授下来的。陈昌福除了收徒(如今收有16个徒弟),2005年还受聘于宁海狮舞传承基地——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担任舞狮教练,教习学生舞狮技巧和套路,发展宁海舞狮的传承队伍。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