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交,天气乍暖还寒,正是流感高发期,许多抵抗力弱的孩子抗不住了。记者从甬城各大医院了解到,这几天儿科日门诊量陆续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其中多半是发热高烧。最担心的自然是家长们,眼下甲型H1N1流感形势那么严峻,孩子们又是易感人群,如何为他们撑起一把保护伞?前几天我市召开的甲流防控工作视频会议专门提到了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记者为此专访了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委、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董幼祺。
感冒发热,要合理使用抗菌素
“这几天感冒发热的孩子至少比平时多两三成,门诊中至少有一半是包括流感在内呼吸道疾病。”董幼祺告诉记者。这段日子孩子感冒为病毒性感染居多,容易反复,不少患者用药后几天内仍反复发热,家长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有家长不断要求医生打针挂水,但有的见效较慢。
上周五上午,有一名家长抱着5岁的儿子来找董幼祺,年轻的妈妈急得快哭了:“发烧四五天了,打过抗菌素,热度降下去,没多久又升上来,反复好多次。”这位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董幼祺说,孩子是病毒性感冒,不可能药一到热度马上退下去,只要不并发感染,家长不必过于担心。董幼祺建议孩子多喝水多休息,同时开了几副疏风散热的药,孩子一点点排汗,热度慢慢退了下去,再也没有反复。
“许多家长有个认识误区,孩子热度一高就催着医生打抗菌素,其实抗菌素对病毒性感冒只是起到防止感染的作用,不是治疗病毒性感冒的良药。”董幼祺告诉记者,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抗菌素对孩子有副作用,孩子感冒应到医院检查,听从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另外感冒时间长短与病毒轻重及本身抵抗力有关,家长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当然,考虑到最近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如果孩子感冒数天后高热仍然持续不退,出现咽痛、烦躁、咳嗽、气急等症状,那就必须进行胸片、咽拭子培养等进一步检查,及时予以中西药物治疗。
预防流感,这几个方子可试试
董幼祺介绍,中医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对付流感最好的办法还是预防。
未病先防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随着气候温度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并尽量减少去公共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饮食上,要做到
有节、适时、适量,少吃或勿吃油腻、厚味、刺激食品,多吃水果蔬菜,使脾健胃和,从而增强自身抵抗力;起居要有规律,适量运动,既可保持充沛体力,又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对于平素体质较差、容易感冒生病的孩子,可根据其体质的不同,分别予以中医调理,但必须请医生诊断处方。董幼祺建议,在冬至前后,4周岁以上的孩子,平素体质较弱的,可服用膏方调补,效果良好,而一般的孩子可以用内服汤药、按摩的方法以强身防邪。另外小孩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佩戴中药香囊。董幼祺介绍,把香囊戴在胸前,通过中药成分散发,在口鼻周围就可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其吸入人体后,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辟邪气、调机能、促食欲的作用。
董幼祺还介绍了几个简单易行的汤药方子,普通家庭都可以煎服。
药方1:藿香6克、苏叶6克、金银花10克、生山楂10克。清水煎,约15~20分钟,早晚各服一次,每次100毫升左右,服三至五天为宜,此方具有疏风清热消积之功效,适合体质偏热的儿童。
药方2:葱白15克,白萝卜30克,香菜3克。每日一次,煮沸热饮,约120毫升,此方具有疏风散寒消积之功,适合体质偏寒的儿童。
药方3:薄荷3克,带皮鸭梨1个(削皮),大枣6枚(切开去核)。每日一次,煮沸热饮,约120毫升,此方具有散热生津和胃之功,适合体质偏热和少食的孩子。
给孩子按摩,也可提高抵抗力
此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按摩,较常见的穴位是足三里,即外膝眼下方大约孩子四手指并拢的距离,用拇指端按揉穴位,每天50至100次。董幼祺告诉记者,在几千年对疾病的摸索和治疗过程中,医者发现按揉足三里跟吃老母鸡有同样的功效,而且还不上火。所以民间一直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
或者给小儿捏脊,即让小儿俯卧,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在孩子睡前捏5至7次。手法宜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具体操作时可用一点爽身粉,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坚持1至3个月。捏脊能很好地调节脏腹和肠胃的生理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孩子的抵抗力,还有助于改善孩子的睡眠。
董幼祺强调,对于流感,家长们既要引起重视,又无需谈之色变,首先应坚持预防为主,其次要做到有病早治。孩子出现感冒症状后,应及时检查,并予以治疗。特别是非感染性或病毒性感冒,中医根据感邪寒热的不同,分别予以疏风散热或疏风散寒的药物,将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东南商报记者 樊卓婧 通讯员 张可可 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