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虽然是星期天,但照例是劳动力供需洽谈会开张之日。四川籍农民工老王带着儿子又来“赶集”。为了帮助儿子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他已经不知多少次迈进了市人力资源市场的大门。然而,在旁的儿子似乎并不在意,就在父亲挨着用人单位的招聘摊位打探招工信息时,小王却坐在播放用工信息的大屏幕前打起了瞌睡。
父母陪着子女赶考、找工作,似乎只是城里人的特有现象,而今,这种现象也扩散到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在市人力资源市场的职介中心、各种劳动力招聘会上经常看到这一幕。由于职业规划上出现的偏差,农民工中也出现了“啃老族”。
怕吃苦又嫌待遇低
看到儿子找工作时的一副消极模样,老王不禁向记者叹起了苦经:他在宁波务工已有十几年了,在建筑工地当钢筋工,妻子在工地食堂帮厨,他们在城乡接合部租了一间房子,生活还算稳定。两年前,儿子高中未毕业就来到了宁波,自此开始了漫长的“求职之旅”。
老王说,宁波的工作机会倒是挺多,但儿子就是看不上眼,不是嫌工资低,就是怕加班,还怪车间主任态度不好,食堂饭菜太差,总是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自行离开了单位,仅今年就换了5个工作,合起来的工作时间还不到3个月,基本都在家里“猫”着,看看电视,去网吧玩玩电子游戏,有时甚至要惹出一些是非。老王说,在他们周边,这样的“啃老族”不算少。
缺技能又不想去充电
在就业市场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用人单位标出需要数年的工作经验,且要求持有上岗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的招聘条件,尽管一些年轻力壮的农民工兴冲冲地递上求职登记表,但往往要吃“闭门羹”。
安徽籍青年小张虽然在老家读过高中,但没什么一技之长,加上没有工作经历,多次在招聘会上碰壁,久而久之就没有勇气再去应聘了。小张的父母都是小区里的保洁工,每月工资刚刚达最低工资线,不久前小张的妻子又生了一个儿子,家里的经济更加拮据。按理说小张应该振作起来去学一门技能吧,然而他并没有这种打算,宁愿与父母一起挤在小区临时搭建的小屋里。
职业规划出现了偏差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大多从小就脱离农业劳动。与他们的父辈相比,这些人虽然受过一定的教育,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城市人口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在分析农民工中出现的“啃老”现象时,有关专家认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吃苦耐劳和工作经验上,比不上他们的父辈,又不甘心从事生产一线的辛苦工作,再加上在城市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容易与城里人攀比,所以在职业规划上容易出现偏差,成为“啃老族”。
“目前我市大量吸纳的是青壮年劳动力,但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出门打工前没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或现代服务业的基本规范。再说他们在提升职业技能方面都面临着现实障碍。”市就业管理部门有关人士认为,这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新生代”农民工亟须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加强技能培训。
宁波日报记者 汤碧琴